心理學-適用高考三等人事行政、教育行政、財經廉政-高普考考前衝刺-這些觀念你確實掌握了嗎?

不用擔心人事行政心理學如何準備,常考考點、易錯題目,這邊都幫你做了篩選和彙整囉!題題皆附上詳細解析,同學們最容易搞混的觀念全部都幫你打通~考前高效總複習這樣做就對了!

【心理學】(108高普考考前重點整理)

從各種不同心理學相關考試種類,加上分析過去公職心理學考試命題,其準備方向可以濃縮成四個主要方向:
一、社會行為和人格
二、臨輔諮、正向健康
三、生理、情緒與動機、感知覺和認知
四、發展、測驗及研究方法
除了方便同學進行複習練習之外,還可以根據核心觀念和延伸觀念進行主題脈絡式複習,強化同學記憶組塊、訓練解題觀念和策略,以及應考與表達能力養成。加上時事背後相關心理學論述補充,讓同學擺脫心理學學習和應考的惡夢。

壹  注意事項

一、準備心態

建立適合的計畫並執行
個人專屬筆記(彙整架構、默寫練習、錯誤診斷)
學以致用,加強知識內化吸收
團體合作,承諾擴大加強堅持與毅力
參考時事議題,像是近年來吸毒人數日增和心理學的關係
考古題一定要練習寫,最好在練習時設定時間限制,並請人修改 

二、應考技巧

如何撰寫
字跡一定要工整清楚
答案要有組織架構、習慣舉例子,並採用專有名詞撰寫,不要無病呻吟以及文不對題
注意該題的配分和時間限制,時間限制將會決定答題狀況
儘量有個人風格及意見,不要死背書本內容

寫些什麼
看清楚題意
問題需回答完整
自己會的先寫,一題申論寫作約25分鐘,內容量約為一頁半至二頁;解釋名詞約8分鐘,內容量約2/3頁
申論題並沒有唯一解

考前注意事項
不要追求難題,形成捨本逐末,出現過度焦慮的情況
每天持續練習考題,並且不要翻書邊看邊寫
注意自己易犯錯的概念

貳  撰寫練習的步驟以及舉例

一、解釋名詞範例

撰寫解釋名詞,需要提及人名、年代、名詞定義、成因、例證、延伸或比較。

以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為例

Brown & Kulik (1977)首先提出的概念,係指當重大事件發生讓人產生強烈情緒,使得人對於當時的狀況印象深刻,所以我們對該事件的內容不易忘記,像是921大地震、911攻擊事件……等。這樣的現象會發生可以透過Bower(1981)的情境依賴(state independent)觀點解釋,他認為人類記憶不僅僅是受到外在物理情境會影響,內在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所以當你在編碼與提取的二個情境下,假若情緒有一致性存在,則回憶也會特別好。但是有時情緒假若過度強烈或是與自己個人的負向經驗有關,則反而會出現遺忘的現象。

二、申論題範例

撰寫解釋名詞,需要提及人名、年代、定義、理論、實驗例證、應用、延伸或比較。
以認知失調理論為例,題目如下:
何謂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請舉例說明生活中遇到認知失調的情形為何?減輕認知失調的方法有那些?

【擬答】

認知失調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Festinger, 1957)

此理論假定個體內在存在著一股驅力,推動著認知的一致性,當個體產生兩種彼此不一致的認知時,則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而這不舒服的感覺會促使個體採取最容易的路徑來排除失調所造成的不快,排除不一致認知而將認知帶進和諧的狀態,而其解決的方法為: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改變其中與行為不一致的認知或是增加與行為一致的新認知。

認知失調的實驗

實驗者要求參與者做一件無聊、瑣砕的工作,工作內容如下:他們必須把十幾根湯匙放進一個托盤,然後再一根根的取出再放回去,一直持續重複。當參與者完成後,實驗者會告訴他說研究是在探討人們的期望如何影響表現,且要求受試者告知下一個受試者此工作的內容是有趣的。

在告知期間參與者會得到不同的報酬,有的1元美金,有的20元美金。隨後當參與者被問及自己對此項說工作的喜歡程度時,只拿到1元美金報酬的受試者表示他們實際上的確喜歡這件工作,而得到20元美金的受試者則跟控制組受試者的喜歡程度差別不大

由上面的實驗結果可知,得到20元美金的受試者也會經驗到失調,只是失調感沒有控制組強,因此拿到20元美金的受試者即使告知下一位受試者工作是有趣的,但他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其態度:工作是無趣的。而那些拿到1元美金的受試者,他們經歷了失調,為了減低失調,只好相信他們只好相信他們真的喜歡該作業。

生活中的認知失調

以吸煙為例,如當事人認為吸煙無害(認知一),而自知他是喜歡吸煙的人(認知二),兩者之間無矛盾衝突,故而不會出現認知失調。如果經身體檢查發現因吸煙而得了肺癌,於是出現新的認知,吸煙是有害的(認知三),此時個體認知產生衝突,原來認為吸煙無害,現在認為有害,而個體為了恢復平衡,產生新作用,個體改變行為戒煙,使其認知恢復平衡。

減輕認知失調的方法

降低選擇性。改變對行為的知覺。
增加符合一致性的認知。降低失調的重要性

參  考古題準備方向

一、人格和社會行為
Zimbardo和Milgram實驗、歸因與偏誤、態度改變、團體決策、五大人格理論

二、健康、正向、輔諮臨
壓力、復原力、幸福感、人本論、認知行為療法、憂鬱症、PTSD、思覺失調症、行為治療、完形、SFBT、精神分析(防衛機轉)

三、認知、知覺、生理

錯覺、心理物理學(SDT)、記憶、古典和操作制約、動機、情緒

四、發展心理、研究方法、智力

全人生發展、依附、攻擊(霸凌)、性別、道德、智力理論、測驗概念

肆  練習題和擬答

一、何謂情緒智力商數(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EQ)?高爾曼(Daniel Goleman)為何要提倡EQ?(25分)

【擬答】

情緒智力的定義
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Salovey和Mayer(1990 ,1997)提出的,是指情緒智力也就是識別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並利用這些信息來解決問題和調節行為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情緒智力是與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緒的能力相關的。

EQ起源與內涵
美國校園中不斷增長的學生變得具有攻擊性和產生沮喪心理的案例使Daniel Goleman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Daniel Goleman對全世界121家公司與組織的181個職位的勝任特徵模型進行分析後發現:67%的勝任特徵與EI(情緒智能)相關。在他1995年出版的《情緒智力》一書中,Daniel Goleman闡述了他的研究結果。他認為,人類的自我意識、自我約束、毅力和全情投入等能力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在大多數時間內都要比智商更為重要。

高曼宣稱如果忽視了情緒智力因素的存在,對我們自身發展是不利的,而兒童更應該在學校期間就開始接受情緒智力的教育。

Danial Goleman(1995)延伸Salovey和Mayer的想法把情緒智力定義為:瞭解自身感受,控制衝動和惱怒,理智處事,面對考驗時保持平靜和樂觀心態的能力,這些能力可概括為五個方面:認識自己情緒、管理自己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之後,Goleman(1998)把情緒勝任力定義為“以情緒智力為基礎,使人們在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通過習得而形成的能力。並且與情緒智力加以區分,他認為情緒智力本質上是一種潛能,而情緒勝任力是以情緒智力為基礎的一種習得的能力,反映人們通過學習、掌握技能以及把這種智力應用到具體的情景中的能力。

如,一個有音樂天賦的人,他(她)還需要學習唱歌技巧。否則,就不能從事歌唱的生涯。但是縱觀 Goleman(1998)以後的文章和著作,他很少使用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詞,而是有意用情緒勝任力或勝任力(emotional competence或competence)替代情緒智力。後來,Goleman等人(2000)提供了描述性定義:「情緒智力能夠被觀察到,當一個人在情境中,在適當的時候經常以有效地方式展示構成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覺察和社會技能的勝任力。」這些可以在他的情緒智力結構模型中得以充分地展示。

結論
EQ的熱潮興起一段相當久的時間,過去心理學關注情緒相關議題,主要是針對異常行為的角度出發,忽略了一般人對心理學知識的需求,直到Seligman(2000)提倡正向心理學,讓大家開始正視情緒相關對人的影響,並且試圖提出更進一步的協助方式,像是幸福感等概念。
參考資源:
http://wiki.mbalib.com/zh-tw/%E6%83%85%E7%BB%AA%E6%99%BA%E5%8A%9B

二、何謂歧視?歧視如何形成、有何危害、如何消除?請舉實例說明或證明之。

【擬答】

歧視定義
偏見(prejudice)是一種常見的否定性態度,是指對某特定群體或是某類成員持有某種否定性的認知與態度,這種認知和態度通常缺乏充份的事實依據;歧視(discrimination)則是受到偏見的認知和態度影響,對於受偏見的對象,做出負向的行為表現,其中常見以及具有代表性例子,有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

歧視如何形成、有何危害

歧視之所以會形成是因為受到偏見影響所誘發的狀態,而偏見之所以會發生,通常會受到二大類因素的影響,分別是社會因素以及認知因素:

社會因素

社會的不平等
社會各階層、各團體之間不平等的社會地位差異,是造成彼此偏見的一大主因。社會優勢理論(social dominance theory)認為,在所有社會內都會有一個團體優於其他團體。這樣的優勢團體會享用了大多數的社會財富,而弱勢團體則承受了大多數的社會責任。像是Hacker(1951)曾指出,美國社會氛圍於對女性與黑人族群常有特定偏見,造成整體社會公然對女性和黑人形成歧視的表現。

內團體與外團體偏見
內團體是指一個由擁有共同特徵和歸屬感的人組成的整體;外團體則是指內團體以外的人。對於外團體的人常出現一種概括性的知覺,而且常常是偏誤的知覺。內團體偏見通常包含兩個涵義,基本上對於自己所屬的群體都是「好的」知覺,但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對於其他群體都是「差的」知覺。例如:Brewer(1979)曾研究表示,不管是什麼性質的內群體,人們對他們所置身於其中的群體都是偏袒的。

權威性人格與偏見
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又稱為專制人格,是具有權威態度的人所常見的人格特徵,由德國學者Adorno提出。其特點是單一價值觀;較為簡單的認知系統,思考型態簡單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身份關係;缺乏超越現實範圍的想像力。Adorno(1950)認為具有權威性人格的人更容易產生對外團體的敵意與偏見。

從眾(Conformity)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偏見得以延續的因素,是因為人們對偏見及其規範的從眾性行為。具體來說,在某一社會之內,某一群體一旦對另一群體形成了根深柢固的偏見,與之相伴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就會成為一種社會規範,並不知不覺使該群體的大多成員遵守之。

偏見的認知根源
刻板印象
偏見是一種提前對他人下判斷,而刻板印象則是偏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引導我們對他人的解釋方式和記憶內容。
Spencer等人(1999)發現當女同學在未受任何社會偏見干擾的狀況下,她們在較難的英語測驗中表現得和男同學一樣優秀;而在另一份較難的數學測驗中,當她們接收到數學能力是有性別差異的訊息時,她們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威脅,其測驗所得分數也比男生差。

社會分類
社會分類是我們簡化對世界瞭解的有效方式。當我們把各式各樣的人組織成各種類別,就可以比較容易地解釋和回憶他們,但這種簡化的認知方式常常是提供偏見的基礎。
Tayler等人(1978)曾指出,在美國社會,種族和性別是劃分人們的兩個最有力的向度,像是一個40歲的黑人男性地產商,那麼一般美國人對他所作的最簡單分類往往是「黑人男性」,而不是「中年人」、「商人」、「南方人」之類。

認知歸因偏差
我們在解釋別人的行為原因時,常常會由主客觀條件的影響而發生種種偏差。像是基本歸因偏誤,係指我們常常過於把別人的行為歸結為內在因素而低估情境因素的影響,造成的部份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過於集中在他人自身,而忽略他們的行為所受到的情境限制。

如何消除歧視
在團體活動中、不同的團體之間建立共同的目標。當不同的群體能夠為達到共同目標而合作時,彼此的敵意和偏見就會減弱或消除(Sherif, 1966),例如:拼圖教室。

使先前相互隔離的團體成員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接觸。

在認知上將外團體的成員特質個人化。如果以他人所隸屬特性的團體來解釋個人行為,就不會以個體的獨特性來看待他,而常常會以該團體的刻板印象來看待,這是造成偏見和歧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歧視的實際例子
種族偏見可以表現在情感上的反感厭惡、認知上的抱有成見、意向上的疏遠排斥。種族歧視也可以表現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學校學習、就業工作、文化娛樂等。而刻板印象通常是種族主義的關係,雖然刻板印象的內容不必然是消極的,但是往往卻是消極的,如對黑人品質的刻板印象有懶惰、迷信、有音樂能力及貪圖享樂(Brigham, 1978)。

參考資料~薛國致(2009)社會發展中偏見歧視之形成與消除

三、有些研究者主張人類具有壓抑記憶(suppressed memory),而這個現象也獲得部分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相關研究的支持;但是 Loftus 等人則主張記憶具有錯誤的再建構歷程(reconstructive process),則往往與上述的說法持相反的立場。請解釋上述這三個概念,並且提出對證人證詞之可能影響,你會基於什麼「科學證據」而支持那一種的說法。

【擬答】

壓抑記憶
Freud所提及的潛抑作用便認為,個體將覺得過於威脅或痛苦的衝突及記憶,排除在意識狀態之外,而且會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若個體喚起羞恥、罪惡感或自我反對的記憶時也會受到潛抑,即個體覺得痛苦受到威脅時,會加以拒絕、排斥其記憶的存在。例如:Freud相信人們普遍存在著在兒童時期衝動的潛抑現象,並主張所有年幼的男童對母親均懷有性攻擊的感受,對父親則持有競爭及敵意的感受,但這些衝動皆被潛抑在潛意識下,以避免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內隱記憶
Schacter(1987)所提出來的論點,他認為在提取記憶過程,有意識的介入,稱為外顯;反之,沒有意識介入,稱為內隱記憶。

我們如何知道人正在使用內隱記憶,研究者可以透過有無促發效果來判別,何謂觸發效果?當研究者給參與者看一連串的字單時,例如:CAT、WORLD、DOG、WORD……、等,然後再要求參與者完成下列類型的作業~   R   ,研究者要求參與者完成前面的殘字作業,大多數的人會寫WORLD,但是為何我們不寫EARTH,那是因為參與者剛才所閱讀的字單中,並沒有出現EARTH,而只有出現WORLD,所以參與者會傾向寫WORLD,這個現象稱為觸發效果,也有人稱為重複觸發效果。只要參與者出現這樣的表現,那就代表參與者的內隱記憶有運作。

記憶再建構

記憶是一種建構與再建構的歷程。例如:Bartlett(1932)讓一群參與者閱讀鬼魂戰爭的傳說故事,結果發現參與者會扭曲故事內容以方便理解和記憶,所以參與者會受到自己的知識與期望影響,重新建構故事內容。
我們可以利用觸發的另一種形式,來研究人為何有錯誤記憶的現象,例如:DRM效應~聯結觸發,他們讓參與者閱讀單詞列表,隨即要求他們回憶。實驗關鍵在於,單詞之間有密切關聯(例如,坐、桌子、座位),它們共同指向從未出現的主題(椅子)。令人驚訝的是,參與者「記得」未出現之主題詞的可能性高於實際出現的單詞(Roediger & McDemott,1995)。

七零年代,Loftus首度對錯誤記憶的現象進行實驗,實驗對象分為參與意外事件的受試者與目擊者,她以兩種方式分別詢問目擊者:「這兩台車在發生碰撞(hit)時的時速有多快?」 「這兩台車在猛烈撞擊(smash)時的時速有多快?」

被問到「猛烈撞擊」的目擊者所認為的車速,要比被問到「發生撞擊」的另一群目擊者來得更快。以同樣方式分別詢問參與實驗的受試者,Loftus也得到了兩相迴異的答案。被問到「猛烈撞擊」的某些受試者,甚至聲稱他意外現場看到了碎玻璃,但事實上,現場根本沒出現什麼碎玻璃。

對證人證詞的影響及結論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於時間、距離的估計往往不甚準確。比方說,在一個實驗中,實驗人員先請受試者觀看一個30秒的影片,隔兩天後,實驗人員詢問這些受試者影片時間大約多久,得到的平均數字竟高達147秒。在為數眾多的受試者當中,約僅有3%的受試者能夠正確估計影片長度。此外,對於距離的估計也有類似的問題,研究顯示,證人通常會低估距離。

這兩種實驗結果顯示證人們常常會對自己的記憶過於樂觀。由於證人對於自己的記憶過於樂觀,所以當被問到事情發生時的情境時,才會連帶地高估時間、低估距離。

美國著名的冤獄平反組織「無辜計畫」(The Innocence Project)透過DNA證據進行冤案的調查,進行統計後發現,有75%的冤錯案都涉及證人的錯誤指認。

綜合上述,依據Loftus等人的大量研究,可以發現人類記憶並沒有想像中的可靠,另外Freud也未提及潛抑的記憶內容,透過精神分析的協助,能夠將潛意識的記憶百分百的提取出來。

參考資源:危芷芬 心理學導論、Sternberg 認知心理學
網路資源:http://tedxtaipei.com/articles/elizabeth_loftus_the_fiction_of_memory/
          http://www.laf.org.tw/tw/b3_1_2.php?msg1=38&msg2=447

四、何謂壓力?何謂抗壓?如何增強處理壓力的能力且能從中真正獲益?

【擬答】

壓力定義
當個體在面臨一個情境中的要求時,常會因為事件本身的難度、結果的重要性以及重要他人的期望而產生所謂的壓力,McGrath認為壓力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個人主觀知覺到自己的生、心理要求與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二者之間有相當程度的落差,而且這種落差若未彌平,通常會帶來重要的影響。

何謂抗壓
係指能夠抵抗壓力的人,他們在面對重大壓力事件時仍然免於生理或情緒損害(Kobasa, 1979; Maddi, 2006)。此一特徵稱為堅毅(hardiness),共包含3個成分:承諾、控制和挑戰。高承諾者相信,無論壓力有多大,維持對事件的投入仍然很重要。高控制者認為自己即使遇到阻礙,也能夠影響情境。高挑戰者將壓力視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學習、發展、培養智慧的機會。
在一項研究裡,超過600位擔任公司行政或管理工作的男性描述過去3年當中所遭遇的壓力事件和疾病。第一組參與者的壓力事件和疾病都高於平均值;第二組的壓力同樣很高,但是生病次數較少。兩組成員都填寫詳細的性格問卷。其結果顯示,高壓力、少疾病的男性在堅毅的3個成分上與常生病者有差別:他們主動參與工化作和社交生活,勇於面對挑戰,而且對生活事件的控制感較強(Kobasa, 1979)。

性格差異可能是疾病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當人們生病時時,顯然很難參與工作或社交活動。因此研究者進行一項縱貫研究,探討企業行政人員生病前的性格特徵,並且監控其生活壓力和疾病時間長達2年。其結果顯示,生活態度傾向高投入、高控制和正面看待改變的人比低分者更健康(Kobasa, Maddi, & Kahn, 1982)。

有何益處

最重要因素似乎是控制感以及對目標的承諾(Cohen & Edwards, 1989)。以女性(Wiebe &McCallum, 1986)為對象的研究也發現,堅毅可以預測心理和身體健康。抵抗壓力或堅毅性格的特徵(承諾、控制和挑戰)影響對壓力嚴重性的知覺。例如,控制生活事件反映出自己的勝任感,因此影響對壓力事件的評估。挑戰也跟認知評估有關,表示人們相信變化在生活中很平常,將壓力視為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對安全的威脅。                              參考資料:危芷芬 心理學導論

五、試說明下列名詞並回答相關問題:

防衛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
助人動機中的負向狀態解除模式(negative-state relief model)
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
問題解決歷程中的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

Ekman 所主張的六個基本情緒(basic emotion)中,除了快樂之外,還有
  哪五個?

【擬答】
防衛性悲觀
以負向思考為因應策略,其因應壓力的習慣性策略是做最壞打算,就算成功,還是會對未來產生低期待與高焦慮的預期。
Cantor et al.(1987)大學新生入學一年生活的縱貫研究:入學前評估各種生活挑戰上樂觀或防衛性悲觀思考之典型模式,以區分出學業樂觀組、學業悲觀組。再測其特定思考方式及學業平均成績的期望與自我差距(Higgin, 1987),最後再紀錄學生在學年末的學業平均成績。
結果發現2者在實際學業平均成績並沒有差別,但是二者達成目標的心理路徑不同。                                    參考資料:葉光輝 人格心理學

助人動機中的負向狀態解除模式
由Cialdini(1981)所提出,助人的成因都是基於自利的動機,並不存在「利他」這個角度。主要是當看到他人處於「苦難」之中,會引發我們的悲傷情緒,因此我們會藉由幫助對方來解除自己的不舒服狀態。故Batson~同理心利他假設的研究中,容易逃離現場的受試者之所以會願意助人,是因為已經被誘發悲傷情緒,所以只能藉由助人來解除自己的「負面狀態」。因此依Cialdini的角度,Batson的研究結果並無法證明助人行為有「利他」動機存在。
參考資料:陳慶福等人譯 社會心理學

刻板印象威脅

Steele(1997)發現當個體處於一個刻板印象劣等的懷疑時,因害怕任何發生在其身上的不幸事件會驗證這個懷疑,此時,失敗變得加倍具有威脅性,因為它不但會顯示出個體本身能力不足,同時也會顯示出其所屬的種族或性別團體是劣等的。然而,害怕、焦慮的結果反而會妨害表現,導致個體的行為更驗證負向刻板印象的懷疑。
實驗(Spencer et al,1999)

請男性與女性學生參與標準數學測驗。(能力相當、數學對自我認同皆重要)
一組學生被告知此測驗「可以顯現性別差異」。其中的女性學生會感受到負面刻板印象的威脅,考試結果比男性差。
一組學生被告知此測驗並無性別差異。其中的女性表現的與男性一樣好。
參考資源:危芷芬 心理學導論

問題解決歷程中的功能固著
人對於某一物件已習慣於某種功能或使用方法,就不易想到其他的使用方式,例如:Maier(1931)~兩線問題,研究者在房間天花板垂釣二根繩子,要求參與者將二根繩子連起來,但是二根繩子彼此距離很遠,二手無法同時抓到,房間有鐵鎚,很少有參與者想到利用鐵鎚重量,讓其中一根繩子形成單擺狀態,這樣就可以使二根繩子間距離縮短到而手可以同時抓到。
參考資源:張春興 現代心理學

Ekman所主張的六個基本情緒中,除了快樂之外,還有那五個?
Ekman(1993)認為人類有六種基本情緒,分別是:快樂、傷心、害怕、生氣、驚訝、與厭惡。                               

參考資源:危芷芬 心理學導論

看更多適合高普考考試自學準備的最新書籍、線上課程資訊>>點我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