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行政社會學-108年地方特考考前衝刺-這些觀念你確實掌握了嗎?

Table of Contents

不用擔心地方特考行政社會學如何準備,常考考點、易錯題目,這邊都幫你做了篩選和彙整囉!題題皆附上詳細解析,同學們最容易搞混的觀念全部都幫你打通~考前高效總複習這樣做就對了!

【社會學】(108地方特考考前重點整理)

一、在各社會中族群認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常可見的現象有族群的根源依附(primordial attachment)及污名化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試說明這兩個關於族群認同現象的意義,並各舉一實例闡釋之。

【擬答】: 
種族是以察覺得出的身體差別為基礎;而族群則是以察覺得出的文化差別為基礎。換言之,「族群團體」(ethnic group)是指一群人,他們自己感覺到,而別人也感覺他們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質,如語言、宗教、家庭習俗與食物偏好等。
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個人對於特定族群所存在的心理依附情感,乃至於激發出的行動力量。
根源依附(primordial attachment):一般指族群成員由於血緣、語言、文化、歷史記憶等根基性因素而發展出的族群認同。
汙名化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一個特定的群體,由於歷史因素或特殊的社會情境,因而讓社會中其他較為優勢或強勢的群體賦予負面的、刻板印象的形容,進而造成這個群體成員本身對於自身的負面評價。

二、族群關係的類型有哪些?

【擬答】: 
社會心理的反應
刻板印象(Stereotype):將某些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僵化地連繫在一起,即使遇到錯誤也難以改變。
偏見(Prejudice):是指絕對地喜歡或討厭一群具有某些特徵的人,而不管是真實的、或想像的社會特徵,如種族、族群團體、性相、宗教、或職業等。偏見是對於某個人或某個團體抱持預設觀點,這些觀點常基於道聽塗說,並沒有直接證據,而且這些觀點即使受到新資訊的衝擊也難以改變。人們通常對自己所認同的團體抱持有利偏見,而對於其他團體則抱持負面偏見。對於某一特定團體報持負面偏見的人,將不會充分聆聽他們的說法。
歧視(Discrimination,或譯差別待遇):是指剝奪某些團體成員的資格,使其無法參與開放給他人的機會。偏見純粹是一種心理狀況,而歧視則是實際行為。雖然偏見常是歧視的基礎,這兩者仍可能各自分開存在。有些人可能具有偏見態度,但並不付諸行動;同樣地,歧視並不一定直接源自偏見。
制度歧視(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社會制度所建構出便於系統地拒絕某一團體成員的機會與平等的權利。
族群關係的應對模式(蔡文輝;李明政)
若是以A、B、C代表不同族群的文化,那各族群之間的關係,可能有以下三種:
熔爐模式(The Melting Pot Model):A+B+C=D
意指各個族群形成了共同的主流文化,且放棄個自的原有文化。例如:美國的民族建構過程,經常被認為屬於民族大熔爐,雖然WASP(白種人、昂格魯薩克遜人、基督教徒)之身分依然具有明顯的優勢。
同化模式(The Assimilation Model):A+B+C=A
意指各個弱勢族群接受強勢族群的文化,且放棄個自原有的文化。例如台灣的原漢關係,在1980年代原住民正名運動開始之前,各個原住民族皆被迫放棄自己的傳統母語、姓氏、認同、土地等等,在漢人的宰制下陷入內部殖民(internal colonization)的關係裡。
多元論模式(The Pluralism Model):A+B+C=A+B+C
意指各個族群保留原本的文化,且接受其他族群的文化。又可分為兩種: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主張保留各個族群的傳統文化,但拒絕讓各個族群形成共同的主流文化;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除了主張保留各個族群的原有文化之外,還接受各個族群形成共同的主流文化,這是目前各國在政策推動上的主流。
多種族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多種族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常有以下三種具體措施。第一,維持並發展族裔文化、語言的措施:承認族群社區並給予財務援助(例如設立少數族群學校、移民博物館,由政府支援財務,贊助經營福利機構、安養院等教育、福利服務事業);由政府核准並出資贊助針對少數族群的大眾傳播系統;政府支援獎勵族群相關事業等。第二,促進少數族群社會參與的措施:提供翻譯、口譯等服務(如電話口譯,法院、醫院、警察等公共機構提供翻譯服務);公共機構內提供多國語言版本的介紹說明書;承認國外取得的證照;實施優惠補償措施,針對新移民、難民提供特別的福利支援措施、積極實施教育及促進就業之肯認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方案;賦予居留者及長期居留者選舉權(地方選舉);制定種族歧視禁止法;設置人權平等委員會等。第三,教育主流社會國民及促進文化交流的措施:實施多元文化公營播放系統;一般在學校、企業與公共機關內實施多元文化教育(包括跨文化交流及人權、反歧視教育等);設置多元文化問題研究、廣播機構;制定多元文化主義法律(公開承認多元文化社會一事)等等。
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政策: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政策和多種族的多元文化政策的主要差異,在於強調要維繫及發展其傳統自族文化。幾乎所有原住民族權利運動者,都強調原住民族權利與少數族群權利的區隔,也都十分重視其文化族群的民族建構。儘管如此,就追求調適短期現實壓力方面而言,亦分享多種族多元文化政策的目標與方案。但不同於一般少數族群者,原住民族有一種獨特的訴求,是自決和自治的權利。

三、貧富差距是當前臺灣民眾普遍感受到的社會問題,試從馬克思以及韋伯的階層化理論來分析造成M型社會的原因。

【擬答】
馬克思(Karl Marx)
不平等因素:社會成員因生產工具(means of production)的所有權,區分為各種不同階級。所謂生產工具,意旨現在社會成員因生產工具的所有權而分工
資本主義社會中,呈現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兩極化衝突
私有財產制破壞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
社會革命將永久終結分工
韋伯
社會成員為爭奪利益、權力、聲望而彼此分化
經濟領域之階級、政治領域之政黨、文化領域之身分團體為競爭而產生多元化的衝突
各種不同的資源之間彼此獨立但可互相轉換,其中經濟的利益為階層化最重要的因素
社會不平等將永久持續

四、2017年10月美國女星艾莉莎·米蘭諾於社群媒體推特上公開譴責性騷擾,引發各國響應。試從資源動員論與新社會運動理論分析Me Too成為一股全球化風潮的原因。

【擬答】
資源動員論(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代表:John D. McCarthy、Mayer N. Zald
主張:強烈主張社會運動需要由運動組織領導,因而與群眾自發的羣眾行為截然不同。社運若要成功,運動組織必須有能力集中以下資源,並做有效應用,包括人力、物力、時間、場地、政黨支持、意識形態等。
特色:此論將社運核心幹部稱為社運企業家(social movement entrepreneur),認為真正的社會運動是一場精心的操作,由菁英領導外圍參與者達成預設的目標,因而又被稱為理性選擇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
組織領導,而非群眾自發。
公關聯繫,非一味抗爭。
理性的資源集結,而非情緒宣洩。
社會變遷之實驗,是造勢非乘勢。
以此論觀之,metoo運動在全球興起,和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強大的全球市場能見度、知名影星的影響力、網路傳播的普及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正符合資源動員論的預測。然而,此運動並沒有主導的組織,是在缺乏集中化領導之下的全球流竄,甚至引起正反不一的效果,是此論未能遇見之處。
新社會運動論(New Social Movements Theories)
抗拒國家及資本主義融入日常生活中
都市草根運動,維持社區自主
文化符碼上個人認同的壓抑反抗
特色:
支持基礎:非團體,是議題
組織結構:非組織,是分散
政治型態:非政治,是民間
此論特別重視社運的社會因素,尤其是民眾自發參與的建構能力,頗能切中metoo運動中全球年輕、高教育網民自發傳遞的風潮。然而,此運動已影響各國立法過程與司法訴訟,與此論一向忽視的政治過程並不相合。

五、有人認為臺灣已經進入所謂「後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具有那些特徵?臺灣是否符合後工業社會的特徵?

【擬答】
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
由美國社會學者Daniel Bell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所提出,意指以服務業為主流產業的社會系統,其主要特色如下:(謝高橋)
服務業會繼續擴展,而終會支配經濟。
受雇者將全部由白領及中層階級的人員擔任。
社會將鼓勵智力與技術的知識。
許多的勞力將由自動化與電腦系統代替。
商業支配工業時期,政府則支配後工業時期,集中化的政治權力會代替市場的分散決策。
在社區層面,個人與家庭的生活型態及各階級在地理上將會有明顯的不同分配。
臺灣的新經濟之發展
新經濟的生產工具不完全依靠傳統製造業的生產設備,基礎科學的突破性知識才是產品價值的根本來源。
在資本與工資的關係方面,新經濟傾向採取股票分紅制度,這是對高技術人員進行「物質賄賂」,藉此勞資雙方才可能形成凝聚力極強的生產團隊。
新經濟產生特殊的社會資本與文化聚落的形式,這些知識常是藉著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關係得來的,整個網絡關係的運作形成一個強勢的地理聚落。
在利潤的累積與社會分配方面,新經濟以知識的創新作為競爭力的基礎,資本家加上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所追求的利潤目標,傾全力確立「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以取得極大化的利潤。

六、隨著新的網路科技發展,你認為科技是否可以降低年齡、性別、族群、階級之間的不平等?請舉例說明之。

【擬答】
網路社會的意義
20世紀末,資訊通信科技促使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轉型至資訊社會,網際網路更強化了資訊社會的運作,其重要性逐漸取代工業社會,成為新社會的構成基礎。
身分實驗:在虛擬世界中,人們可以改變性別角色、扮演不同化身、不受世俗身分特徵的羈絆、不受時空限制而又自由無拘束地進行情慾實驗、無限制地接觸無窮資訊、建立合作學習模式等等。
虛擬社區(virtual community):網際網路具有匿名性、便利性、互動性、逃避性等特徵,讓人們很容易流連忘返,逐漸排擠真實生活中的各項活動,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網友不但可以在虛擬社區中完成許多現實世界的活動,更能在虛擬社區中經營長期而穩定的關係,有時線上的人際關係比起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還要來得更深刻。於是,現實世界的推力以及虛擬空間的拉力,都讓網友可以在虛擬社區中相聚;同時,在虛擬社區中長期經營的人際關係,構成了對虛擬社區的「凝聚力」,讓網友在連線行為中產生認同感,以及安全而穩定的互動模式。
網路人際關係:網際網路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網頁瀏覽,而進入到端對端(peer-to-peer, P2P)真正直接溝通的時代,人們不必依賴特定主機就能直接與朋友溝通互動,而所有互動個體都是雙向、平等而互惠的。檔案傳輸程式、MSN、Skype、網誌等等端對端溝通軟體早已成為網友生活裡的一部分。19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發現,平均只要透過六個聯絡人,必可找到所想找的人,這稱為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由於資訊近用(information access)以及在科技使用程度上的差異,可能造成原有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益形嚴重,甚至,產生新的階級對立問題。存在擁有電腦與使用網路者,以及無法使用網路與最新科技者之間的差異,一般被稱為「數位落差」,將人們區隔為資訊擁有者(have)與資訊欠缺者(have-not)兩大陣營,連線與否決定了人們所處的空間以及社會地位:性別、所得、教育、地緣、族群、年齡等差異,都是數位落差的主要原因。P. Norris將數位落差分為三個層級:「全球落差」強調工業化國家和後進國家的差異、「社會落差」著重國內人民在資訊近用分配的不平等性、「民主落差」指出人們是否使用數位科技來參與公共生活。

七、根據內政統計顯示出來截至2016年為止,臺灣一地男性的初婚年齡平均數為32.4歲,女性為30歲,兩者均出現遞延晚婚的現象,對此,請進一步論述該項遲婚現象本身所隱含的社會學意涵。

【擬答】:
少子女化的意義
約自1998年開始,死亡率因人口高齡化之故稍有回升(6‰),但出生率持續探底,出現了嚴重的「第二次人口轉型」之現象。
人口替代水準(replacement level):又稱為出生替代率(fertility replacement rate),意指總人口數可在長期的代間傳遞之間,依然保持恆定的總生育率。經過計算,只要任一人口能長期維持2.1的總生育率,即可使總人口數保持固定的人口替代。
極低生育率(very low fertility):總生育率低於1.5的狀況。以此生育水準,必須透過非常大量的、無法負荷的國際遷移才能抵消低生育的後果。包括八年代的德國、及其之後的許多國家,都紛紛降至此一水準以下。臺灣在八年代中期約1.7上下維持十餘年,隨後在1998年降至此一水準,隨後除2000年之龍年稍有回升之外,此後即每下愈況。
超低生育率(lowest-low fertility):總生育率低於1.3的狀況。以此生育水準,長期而言,每年人口將減少1.5%,45年後人口減少一半。包括九年代的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國家,以及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便已降至此一水準以下。臺灣在2003年後即降至此一水準,至2005及2006年僅達1.11,問題較其他已發展國家更為嚴重。
少子女化之原因
出口導向:政府以低估的匯率、壓低的工資,幫助企業投入國外市場。
工資停滯:青年的經濟前景不佳,創意機會萎縮、受雇者薪資報酬的低落,使其缺乏經濟安全感。
福利低落:社會福利體制的保障不足,托育產業又市場失靈;雇主亦不願負擔員工結婚與生育所可能帶來的成本。
至於1990年代的高等教育之急速擴張,造成了學歷膨脹(credential inflation)之現象,使的養育子女之成本大幅增加,讓子女的生產功能轉移為消費功能,可視為是造成少子女化的因素之一。
少子女化之結果
經濟面
托育產業的大量倒閉
孕婦用品與童裝產品需求的萎縮
國中國小的簡併與流浪教師的擴張
大專院校的裁員減薪
政治面
家財政崩壞
勞保與健保無人負擔
社會面
世代衝突嚴重
家照壓力遽增

八、近年來針對犯罪的各種社會控制手段之一有所謂的「修復式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對此,請說明「修復式司法」的概念內涵及其可能的運作限制。

【擬答】
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的主要目的,是透過讓加害人或偏差者瞭解自己行為造成傷害與悖離規範之嚴重,同時又不標籤加害人的情況下,讓加害人重新回歸社會。例如,在紐西蘭、澳洲有「家庭調解會議」,其作法有二:一是將加害人、被害人,其家人、支持團體、警察、律師、社區代表等集合在一起,討論加害人的犯罪行為、被害情況與可能的彌補方法;二是將曾經有類似被害經驗的被害人與加害經驗的加害人都集合在一起,共同討論犯行與彌補方式。在臺灣,檢察官使用的「緩起訴」處分就具有這樣的意味,檢察官依照犯行的嚴重性與犯後態度,可以社區服務、罰金、擔任義工、向被害人或社會道歉等方式替代起訴處分。
此種作法雖有其積極作用,不像監禁一般只是消極剝奪服刑人的自由。然而,依舊有未盡之處,值得未來繼續修善。
二度傷害的疑慮:受害人與家屬不一定能接受當事人有過的犯行,更會有二度受害的疑慮。在沒有必然安全的前提下,可能造成受害者與家屬莫大的壓力。
矯正教化的疑慮:雖然修復式正義可能結合了各種專業,但然有可能無法達到充分教化之效果,實證研究的結果也顯示,修復式正義對於預防再犯上並無效果。如何在過程中時時觀察,必須仰賴整個社會安全網分工合作。
九、請就價值(value)、規範(norm)、符號(symbol)與語言(language)等文化的相關要素,說明各自的概念內涵,並且扣緊當前20歲左右的新生世代,說明此一新生世代族群相關的次文化特色。
【擬答】
價值(Value):社會成員所共享的善的觀念(ideas of the desirable)。
規範(Norm):社會成員所共享的客觀之行為標準。
符號(Sign):社會成員所協定,用以代表事物或觀念的聲音形象(sound image)。
語言:語言可使人將意義和經驗保留下來,並將這些遺產傳授給下一代。透過語言我們可以學習別人的經驗,而不必身歷其境。
語言能超越時空,保存過去及想像未來。
提供與他人溝通的工具。
能將不同的經驗整合起來。
發展出抽象的觀念。
語言也是一種知識、習慣、風俗和表達感情與態度。
語言提供人們一種思維方式。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的表現。
語言能增強社會凝聚力。
至於當前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的年輕世代,常稱為e世代,網際空間(cyberspace)成為了生活常態。20世紀末,資訊通信科技促使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轉型至資訊社會,網際網路更強化了資訊社會的運作,其重要性逐漸取代工業社會,成為新社會的構成基礎。
身分實驗:在虛擬世界中,人們可以改變性別角色、扮演不同化身、不受世俗身分特徵的羈絆、不受時空限制而又自由無拘束地進行情慾實驗、無限制地接觸無窮資訊、建立合作學習模式等等。
虛擬社區(virtual community):網際網路具有匿名性、便利性、互動性、逃避性等特徵,讓人們很容易流連忘返,逐漸排擠真實生活中的各項活動,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網友不但可以在虛擬社區中完成許多現實世界的活動,更能在虛擬社區中經營長期而穩定的關係,有時線上的人際關係比起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還要來得更深刻。於是,現實世界的推力以及虛擬空間的拉力,都讓網友可以在虛擬社區中相聚;同時,在虛擬社區中長期經營的人際關係,構成了對虛擬社區的「凝聚力」,讓網友在連線行為中產生認同感,以及安全而穩定的互動模式。
網路人際關係:網際網路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網頁瀏覽,而進入到端對端(peer-to-peer, P2P)真正直接溝通的時代,人們不必依賴特定主機就能直接與朋友溝通互動,而所有互動個體都是雙向、平等而互惠的。檔案傳輸程式、MSN、Skype、網誌等等端對端溝通軟體早已成為網友生活裡的一部分。19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發現,平均只要透過六個聯絡人,必可找到所想找的人,這稱為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十、請從人才、錢財與題材等考察介面,以探究非營利組織(not-profit organization)進行建置變革的相關問題思考。

【擬答】:
首先,就「人才」的命題思索而言,無論是運作層次的一線基層、管理層次的二線督導抑或是決策層級的核心幹部,直指的乃是利益眾生的人群服務,要如何得以海納百川,以進行綜融跨域的整合機制,對此,從學分班的學士後社工到體制出身的科班社工、從資格確認到證照加給、從社工師到專科社工師的職位階層化、從內升到空降的社工管理階層以迄於攸關到國家考試的應考科目是否要加以精簡減少等等的人事管理變革措施,其所指涉的真義理應是要去探究育才、培才、晉才、流才與攬才之於一字之差而來的弔詭所在,畢竟,作為準專業的社工人才,這使得還原回到社工現場,那麼,諸如金融社工、司法社工、心諮社工、災變社工、家處社工、學校社工、醫務社工、身障社工等等的照顧管理事務,社工要如何有其從專業自我、社會認可到市場定位的基本提問。准此,在這裡的探究針砭理當是要嚴肅看待不同領域背景之於投入人群服務工作,所應該要有分類分級的對應關係,而非是從學院派社工的角度,逕自畫下了一道科班與學分班、社工員與社工師、社工師與公職社工師、社工師與專科社工師的階層化關係,事實上,此一隱含學術霸權、本業霸凌的管理或治理,多少因為留不住人才或是人才看不到願景,而讓社福單位窮忙奔命於人力的找尋和替補,自然是無助益於人才養成的中長期布建。
其次,就「錢財」的命題思索而言,在這裡的基本提問會是在於非營利組織合理的運作利基和應有的方案利得為何?畢竟,除卻若干大型的非營利組織,絕大多數的社福單位,限縮於諸如經費概算、契約年限、預算撥給、核銷標準等等的私有化機制設計,以至於讓勞退、加班、資遣等等的勞動權益,成為用以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此而言,社福單位是否可以直接等同於公司行號,藉此進行一視同仁的職場權益保障,而所謂福利與營利的一線之隔,就其本質、體質與性質,究竟又隱含那些應該要有的廓清和區隔?連帶而來的社會投資、認養社工抑或是人才育成,那麼,金流背後的公共資源配置,如何有其比例原則以生養非營利組織的持續、延續或賡續?准此,要如何擺脫過往感動行銷的資源匯集模式,那麼,現行政府、企業與民眾對於社福單位的委外、贊助與捐款,均潛藏某種的制度運作失能,如此一來,應該要被訴求的非營利組織責任或責信,自當只會淪為某種的形式主義或道德自律?
再則,就「題材」的命題思索而言,一方面在私有化的運作框架底下,無論是延續或新創的委託方案,要不是狗尾續貂便是少了需求評估的控管機制,如此一來,社福市場之間的競合關係,相當程度上,停留你丟我撿、拉你打他、恐怖平衡或是委外拜託等等的形式主義,冀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無非是直指出來人群服務缺少於來自縱貫與橫貫的研發作業,這使得經年下來的社會工作,比較是侷限在於經驗法則的各自表述,少了效度與信度的專業檢驗,更遑論於所謂社會福利的圖像描繪或想像勾勒,這也使得趕集式、亮點式與數量式的控管型態,多少是忽略了人群服務本身深邃、變異、多重與歷程的概念內涵,換言之,在引領良性社會變遷一事上,受限於「題材」的參與管理,導致社福單位產生了以不變應萬變的認知基模,如此一來,其所被戕害的想像能力,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最後,就「智材」的命題思索而言,回應於僵化的個人資料保護法抑或是本位主義的自我防衛,致使從運作型態、工作模式、經驗法則到理論觀念,欠缺內在一貫的相互鑲箝,尤有進者,社會工作實務所標榜的實證取向(evidence-based of social work practices),被窄化成為某種的量化思維的滿意度調查或結果評估,換言之,倘若是在方法論、研究取向與工作模式上,未能有所解構與新構的話,那麼,社會工作所企求的「智材」,還是某種他山之石的擴散模式或是輸人不輸陣的政策性作為,這無助益於社會工作的深根、植根與紮根?
(以上內文摘自:《從人才、錢財、題材與智財以思索非營利組織的建置性作為》。王順民撰。)

看更多適合地方特考考試自學準備的最新書籍、線上課程資訊>>點我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