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適用一般警察考試(外軌)三等行政警察、行政管理人員-一般警察特考考前衝刺-這些觀念你確實掌握了嗎?

不用擔心一般警察特考公共政策如何準備,常考考點、易錯題目,這邊都幫你做了篩選和彙整囉!題題皆附上詳細解析,同學們最容易搞混的觀念全部都幫你打通~考前高效總複習這樣做就對了!

【公共政策】(109一般警察特考考前重點整理)

壹、最高分準備要領


從歷年警特三等及格人員的各科分數觀察,公共政策申論每題能得 16 分以上,就是考
試錄取的保證。惟欲得高分必須建立在正確方向及讀書要領。爰就「準備方向與範圍」、「申論題答題經驗與技巧」二方面建立公共政策高分必勝戰略,並與同學們分享之。

一、準備方向與範圍:做對的事比做事方法重要。

循考選部公布的公共政策命題大綱找知識。
大學用書為主;相關期刊論文為輔。
觀摩 3~5 年內的歷屆試題,雖然相同題目不會重複再現,但公共政策的核心議
題卻會以不同敘述方式出現,爰歷屆試題可達「鑑古之今」之效。
注意國內政治、經濟以及國際時勢,適時加入答題探討,理論實務結合,高分保
證。

二、申論題答題經驗與技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好時間和空間管理:
時間管理:
公共政策考試時間 120 分鐘申論題 4 題每題 30 分鐘。
空間管理:
公共政策試卷有 8 頁空間,每題分配 2 頁為宜,以達總體邊際效益。
文章邏輯結構:
公共政策答題結構必須符合「起」、「承」、「轉」、「合」的邏輯精神表達,讓閱
卷者「一目瞭然」,才能獲得青睞,一定得到最高分。
文字表達能力:
寫作應用「言簡意賅」的白話文,換言之,能一句話表達的意思,不必二句話,
能二句話就不必四句話;同時內容力求周延詳盡,盡量引用理論經典。
段落必須清晰分明:
各段敘述做到「綱舉目張」、「分項條列」、「冠以數字」、「另列縮格書寫」,千萬
不可以一段一字寫到底。詳述如下:

綱舉目張:
所謂「綱舉目張」就是各段都必須有標題,由於閱卷數量龐大,閱卷者未必能
逐字閱讀考生所寫的答案,爰最好是冠上標題(如破題超過 5 行也要加標題),
而且每一段的子題答案,也都要分點說明,至於分點的要領,就是一點敘一意。
分項條列和冠以數字:
由於題目的題號國字小寫(即一、二、……),所以解答的分項條列和冠以數
字學術規格是:先國字小寫加括弧;次阿拉伯數字;次阿拉伯數字加括弧;次
阿拉伯數字加圓圈。
另列縮格書寫:
「另列縮格書寫」係指阿拉伯數字標題冒號後的文字,應拉到下一列不超過標
號書寫,以達層次分明,清晰醒目之旨。

貳、必讀重點

必讀重點一:政策政治類型

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James Q. Wilson)建議,我們可以將涉及經濟利益的公共政策,依
其成本及利益的分布情形,加以分類,這些成本與利益可能是「廣大分布型」(Widely
Distributed)或「狹小集中型」(Narrowly Concentrated),例如所得稅及社會安全稅,屬於廣大分布型的政策,對某產業所給予的補貼或規定須支付某些成本;而這些成本無法完全轉嫁給消費者的政策,屬於狹小集中型政策。由此威爾森發展出四種政策政治(Politics)類型:

一、客戶政治型態:
意義:政策執行成本是由全民負擔,但是利益卻是由少數人獲得。
特徵:政府通常會受到從少數獲益者所帶來的強大影響力,尤其是資訊提供上,這
些少數獲益者所組的團體,常獨占相關政府部門的資訊提供者,使政府的政策制定
受到影響。
舉例:公園、學校的公共建設、殘障、貧民救助或老人年金等社會福利政策。

二、企業政治型態:
意義:政策執行成本由少數人負擔,但是利益卻由全民共享。
特徵:相關政府部門設定的議程的內容,大多數是與既得利益者相衝突的狀況。公
共管理者將會面對強大的反對力量,也常會激起更複雜的政黨關係或府會關係的衝
突。
舉例:各項環保管制政策、消費者保護措施、菸害防制法、商標標示法。


三、利益團體政治型態:
意義:政策執行成本與利益,都是由少數人所承擔與享受。
特徵:公共管理者似乎有較大的空間,遊走於相互衝突的利益團體之間,尋找有利
於公共管理者的位置。
舉例:醫藥分業政策,醫師與藥劑師雙方,贊成與反對的立場壁壘分明。

四、多數決政治型態:
意義:政策執行成本與利益,都由全民負擔與享受的。
特徵:利益團體對此類型的政策較無興趣,因社會上缺乏明確少數人,可獲得較大
比例的利益,或避免承擔較大的損失。
舉例:洪仲丘事件涉及軍中人權事件,引起臺灣社會高度關注,並促成「公民 1985
行動聯盟」合稱白衫軍運動,要求軍隊社會化,最後促成軍審法於 3 日內修法,在
承平時期,將軍人審判從軍法體系全面移至民間司法單位,對臺灣整個兵役政策產
生重大的衝擊。

必讀重點二:描述性與規範性政策分析模型

一、描述性模型(Descriptive Model):
就事論事的「求真」態度:
我們如果以「就事論事」的「求真」態度,透過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俾客觀地「描
述」公共政策的「什麼」問題?「解釋」「為何」進行該項政策選擇?或者希望透
過該模型「預測」公共政策的未來是「什麼」?這就是描述性模型;基此,描述性
模型的三大特性是:對於實際現象必須具有描述、詮釋與預測的三大功能。
正確描述政策是代表誰的利益:
描述性模型的型態,主要是從公共政策制定者係由少數菁英決定、多數人決定、利
益團體決定、少數全國性利益團體與國家機關共同決定,從而劃分為下列三種政策
分析模型:


菁英主義(Elitism):
菁英模型的重點認為,「公共政策是統治菁英之價值與偏好的表現結果。」
多元主義(Pluralism):
多元主義模型的基本假設是指:「政治權力分布於不同的行動者、不同的政策領
域,或不同的時間,因此,政策的決定是由社會中多元的社區、團體與個人所共
同決定,沒有任何單一社區、團體或個人能單一支配政策」。
統合主義(Corporatism):
統合主義是一種利益代表的系統,代表利益的單位被組合成數目相當有限之單一
的、強制性的、非競爭性的、階層結構次序的與功能分化的團體類別,他們的地
位受到國家的認可甚或頒發執照,在其相關領域中授與代表性的壟斷權,以換取
對領導者選擇與需求或支持表達的控制。

二、規範性模型(Normative Model):
著重於某種價值實現極佳化的建議:
除了對於描述、詮釋與預測三大功能感興趣之外,特別著重於「某種價值實現極佳
化的建議」。
探究政策制定的理性基礎:
規範性模型的型態,主要是從公共政策制定的理性基礎到底是完全理性、限制理性,
還是綜合理性,從而劃分為下列六種政策分析型:
理性廣博決策模型(Rational-comprehensive Decision-making Model):
理性廣博決策模型或稱為「純理性模式」,提倡者為古典經濟學家。他們假設人
為「經濟人」,亦即人乃是追求最大經濟利益者,故會追求最佳的決策。此模式
假設決策者能夠依據充分完整的資訊,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作周詳理性的考慮,
而制定最佳的決策。
滿意決策模型(Satisficing Decision-making Model):
滿意決策模型認為人並非是純粹理性的動物,只是「意圖理性」而已,人會嘗試
達到理性的境界,但因受到個人能力及環境的限制,諸如「多元價值」、「心理限
制」、「組織限制」、「成本限制」、「情境限制」等,使他無法達到理性的境界,故
人類理性為「有限理性」。
混合掃瞄決策模型(Mixed-scanning Decision-making Model):
混合掃瞄決策模型係混合理性途徑與漸進途徑而成,乃當決策者面臨決策情勢時,
首先採取理性模式的架構,以高層次或基本的政策制定程序,先立下基本的決策
方向,然後以漸進方法制定詳細的執行辦法。
垃圾桶決策模型(Garbage-can Decision-making Model):


垃圾桶決策模型認為組織的決策程序是無次序性的,問題偏好與解決方案之間並
沒有一致的邏輯推演關係,強調「亂中有序」的現象。因此,任何一種組織基本
上呈現出「組織化的無政府狀態」,通常皆為政治因素、政治氣候、國家氣氛等
因素來影響該政策。
漸進決策模型(Incremental Decision-making Model):
漸進主義模式係指決策者在作決策時,著重從現在已有的政策或措施去找尋漸進
的代替性政策,而不作大幅度的政策變動
政治決策模型(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Model)。
政治決策模型基本上是由在政治上、學術上、經濟上、社會上居於優勢地位者所
制定出來的,不依理性、科學的方法,而依自身的政治目的,也是強勢政黨所常
採取的途徑。

必讀重點三:政策利害關係

一、政策利害關係人研究的必要性

政策利害關係人的概念:
學者唐恩(Dunn)認為:「必須重視政策利害關係人(Policy Stakeholder)的意見
與態度,以制定公平正義的政策;而所謂政策利害關係人是指受到政府影響或直接
間接影響公共政策」。
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訴求:
政策利害關係人通常有兩項訴求,即「企圖利益被採納」及「表明政策立場」。

二、政策利害關係人的理論背景
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觀點,最早出自於企業界的福利門(Freeman)所提之利害關係人
取向的策略管理,後來運用到政治經濟及公共政策等學術領域,茲說明如下:
企業管理觀點:
以企業管理觀點所作的利害關係人分析,著重公司內部的因素及外部環境因素等利
害關係人的立場。

政治經濟觀點:
根據政經學者認為,利政策害關係人的觀點具有下列特性:安全。參與和互助。
社會正義。自主性。經濟效率。
公共政策觀點:
唐恩(Dunn)公共政策必須重視利和關係人的意見與態度,以制定公平正義的政策;
所謂「政策利害關係人」係指受到政府政策影響或直接間接影響公共政策者,均為
其對象。

三、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衝突特質
公共政策學者梅森與米羅夫(Mason & Mitroff),認為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具有衝突之
基本特質如下,並足以影響公共政策:
目的及動機:基於自利或公益的目的及動機。
信念:是以環境主義為信念,或是發展主義為信念。
資源:包括物質上的、物理上的、地位上的、資訊上的、技巧上的資源。
特殊知識與意見:對於某項公共政策具有特別差異的知識與意見。
忠誠:對於某項政策理念的堅持,以及如有代表性的組織或領導人物效忠的程度。
政策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權力、權威、責任、義務關係:多元民主社會中,利害關係
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影響他們對於公共政策的影響力。

四、認定政策利害關係人的途徑
梅森(Mason)和米羅夫(Mitroff)曾於 1981 年提出,認定政策利害關係人的途徑如
下:
法令強制途徑:根據法令的強制規定來認定政策利害關係人。法律可能基於考慮保
障某些弱勢團體的地位,因而強制認定其為利害關係人之一。
地位途徑:根據利害關係人在某政策制定中的「位置」來認定是否為利害關係人。
聲譽途徑:以利害關係人在社會上的聲譽來認定是否為利害關係人。
社會參與途徑:以利害關係人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程度來認定是否為利害關係人。
意見領袖途徑:社會上總有少部分人經常成為左右大眾輿論的領導者。
人口統計途徑:依據年齡、性別、種族、職業、宗教、教育等人口統計資料認定。
組織途徑:從組織所牽涉到的供給者、組織員工、顧客、競爭者、被管制者來認定。

必讀重點四:政策議程的設定

一、政策議程設定的意義

政策議程設定的意義:
綜觀學者金頓(Kingdon)認為政策議程設定(Policy Agenda Setting)是:「政府官


員密切關切的一組主題或問題名單」;另柯伯與愛爾德(Cobb & Elder)則認為:「一
組值得政體注意,並列入合法管轄範圍的政治衝突;一組為決策機構設定時程採取
積極行動與密切關切的議題項目」。

政策議程的區分:
柯伯與愛爾德認為,政策議程又可區分為「系統議程」與「制度議程」:
系統議程:或稱「大眾議程」或「議題形象」,係指政治社群成員共同認知的議
題,引起大眾注意,但尚未被政府接納並加以處理。
制度議程:或稱「正式議程」或「行動議程」係指已進入政府機關討論,準備加
以研究處理的公共政策論題項目。

二、政策議程的特性

政策議程的特性說明如下:
滿足社會的期待:政策議程主要係回應社會強烈的需求,以滿足社會的期待。
具有外在的形式:政策議程均具有外在的形式,諸如法案、政策宣示。
必須具有發動樞紐:政策議程必須具有發動樞紐,如:民眾、傳播媒體、學者專家。
政策議程具發展程序:循「媒體議程」、「公共議程」,「政府議程」的順序。
未必是結構完整的政府議程:政策議程未必是政策制定者界定清楚與結構。

三、影響政策議程設定之因素

金頓(J. W. Kingdon)認為,影響制度議程包括下列三個因素:
問題本身的嚴重性:
即公共問題如何透過適當方法,讓政府官員知悉問題的存在,問題是否被認為相當
急迫必須加以解決等。
政治因素:
問題發生時的政治流如何?包括國家的政治氣氛如何?政黨競爭態勢如何?全國
選舉結果如何。

高曝光率的參與者:
公共問題是否受到媒體、行政首長、民意代表、政黨領袖、候選人等地關心,他們
是否願意盡力將問題設法排進議程內。

必讀重點五:政策方案可行性分析與實例應用

一、政策方案可行性分析的意涵
政策分析人員在從事政策方案規劃時,必須從事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
此項研究的周詳與否,關係該方案能否被接受,也關係該方案未來能否順利執行。
因此,在政策規劃過程中,可以由主管當局的內部專業人才,或是邀請專家學者從事方案設計後,接著應當對各個替選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研究,並且依據某些標準與技術,評估比較各方案的優缺點、重要性、價值高低,排出優先順序,供決策者選擇參考。

二、在進行可行性分析時,必須顧及各相關層面

以下七項是不可疏忽的層面:
政治可行性:
政治可行性係指在政治方面受到支持的可能性如何,至少應包括一般人民、政策標
的人口、意見領袖、政黨、利益團體、大眾傳播媒體、民意機構等因素均要考量。
經濟可行性:
經濟可行性係指政策方案執行時,所需要的一般性資源與特殊性資源之可得性如何。
所謂一般性資源指涉:金錢、預算而言;而特殊性資源指涉:專業人力、物材、資
訊等而言。
行政可行性:
行政可行性係指行政機關能力是否足以承擔政策方案的執行工作而言。行政能力涉
及:「執行機關的層次高低的安排」、「執行機關內部的結構情況」、「管理人員的情況」」、「一般執行人員的素質」、「管理技術使用的情形」、「與外界的公關聯繫的情況」。

法律可行性:
法律可行性係指政策方案在執行時,能否克服法規限制、是否違反相關法律或法規
命令、是否制訂新法或修改現行法規、是否不需訂法律,只需行政命令即可實施等
而言。
技術可行性:
技術可行性係指是否具足夠的技術知識與能力,以執行政策方案而言。同時必須具
備:「專業知識的權威」、「專業知識的發展水準」、「專業知識的認知差異等技術知識與能力」。

時間可行性:
時間可行性係指從時間幅度,考慮政策方案執行的可能性之研究。包括:「政策方
案規劃的研究發展時間」、「政策方案執行所需要的執行時間」、「政策方案產生的影響時間等及時性的問題」。

環境可行性:
環境可行性係指政策方案如欲付諸實施,能否克服「環境生態保護」規定所受的限
制而言。環境生態保護包括「自然生態保育」與「公害防治」。


三、以 2010 年起取消軍教的薪資所得免稅優待為例

取消軍教的薪資所得免稅優待政策背景:
民國 44 年政府為考量軍教人員薪資微薄,於所得稅法將免稅範圍擴大為軍人及國
民義務教育的教職員,惟隨著國民所得的提升,軍教人員的薪資也普遍上升,使得
財政部與社會輿論不斷質疑其免稅的正當性,要求取消軍教的薪資所得免稅優待政
策,行政院院會通過自 2010 年起取消軍教的薪資所得免稅優待,以達課稅公平正
義原則。

取消軍教的薪資所得免稅優待政策可行性分析:
在進行「取消軍教的薪資所得免稅優待政策」可行性分析時,必須顧及「政治」、「經濟」、「法律」等相關層面,並說明分析如下:

政治可行性:由於財政部經常在公開場合倡議取消軍教的薪資所得免稅優待政策,
復加上大眾媒體以及社會輿論的壓力,將導致該政策有高度的政治支持,有助於
政策制定與執行。
經濟可行性:隨著經濟發展,國民所得提高,軍教人員的薪資已為社會中上程度,
原初免稅的理由已不復存在,使取消軍教的薪資所得免稅優待政策阻力減少。
法律可行性:取消軍教的薪資所得免稅優待政策,涉及所得稅法的修正必須經由
立法院審議,由於仍有部分立法委員,希望政府在取消免稅優待必須同時提出配
套措施,因此,在法律修正程序上似有待努力之處。

必讀重點六:政策執行「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研究途徑之比較

美國公共政策的學者沙巴提爾(Paul Sabatier)指出,當代政策執行的理論,依政策
執行的主導權區分標準,大致上可以區分「由上而下(Top-down)」的政策執行與「由
下而上(Bottom-up)」的政策執行二種模式;茲將此二種執行模式之大要簡述如下:

一、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
由上而下執行方式的模式非常強調嚴密的命令連鎖關係,與上級長官控制指揮能力,
也很重視政策制定者對於政策執行架構與規範的理性設計。此一模式係植基於以下的
幾個基本論點:

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彼此各有界限,而且相互分立。
政策制定者明確地陳述目標,政策執行者擁有技術能力、執行所設定的目標。
執行過程是在政策規劃之後,呈現先後順序之別。
執行者的責任是以中立的、客觀的、理性的和科學方式來實踐政策。
二、由下而上的政策執行:
由下而上的執行方式指的是:政策授權給下級單位或部屬充分的參與,而上級單位或首長僅站在輔導的立場;此一模式係植基於以下幾個基本論點:

有效的政策執行,繫於包括多元組織的執行結構。
政策執行結構,是有共識的自我選擇的過程。
政策執行以計畫理性,而非以組織理性為基礎。
有效的政策執行,取決於執行機關間的過程與產出,而非政策決定建構者的意圖。
有效的政策執行,是多元行動者複雜的互動結果,而非單一機構目標行動的結果。
有效的政策執行,繫於基層官僚或地方政府執行的裁量權,而非階層指揮系統。
有效的政策執行,必然涉及妥協、交易或聯盟的活動。

三、二個模式的差異
以原初的設計焦點比較:
由上而下模式強調最初焦點為中央政府。
由下而上模式則強調某一政策領域中的地方執行結構。
以執行過程主要行動者的認定比較:
由上而下模式強調從中央到地方、從公部門到私部門。
由下而上模式則強調從地方到中央、從私部門到公部門。
以評估標準比較:
由上而下模式強調正式目標的完成,有時兼採政治重要性標準,但僅是選擇性
的。
由下而上模式的評估標準則較不清楚,但以實現計畫為中心。
以整體焦點比較:
由上而下模式關心政策控制系統可達成政策制定者所預期的政策結果。
由下而上模式強調政策網路中多元行動者的策略互動。

必讀重點七:回應的─建構性評估過程

一、第四代評估強調「回應的─建構性評估」(1975 年~迄今):
「第四代政策評估(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是美國學者古巴與林肯(E. G.
Guba & Y. S. Lincoln)兩位學者在《第四代評估》一書中所提出的概念,強調「回
應的─建構性評估」(Responsive Constructivist Evaluation)與前三代評估研究最大的差異處,在於第四代評估著重一套多元風貌的回應評估方法與典範架構。特別著
重政策關係人的心理感受,以「同理心人性化」為評估重點,使政策轉成回應性評
估。

二、第四代政策評估的理論基礎與程序方法
第四代政策評估的內涵,詳列如下:

第四代評估理論基礎:
古巴與林肯提出了以「相對主義」與「建構主義」為基礎的第四代評估,其主要內
容是:
重視對於政策利害關係人內心感受的回應,因而必須認定政策所涉及到的利害關
係團體。
所謂「內心感受」其實就是政策利害關係團體的主張、關切與議題。
方法論方面強調建構論者的方法論,這是當代政策評估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轉變。
第四代評估實施程序:
首先必須認定承受風險的政策利害關係人為何。
必須界定出政策利害關係人所提出的「主張」、「關切」與「議題」。
必須營造質化評估的系絡與方法論。
在建構利害關係人的主張、關切與議題過程中能夠產生共識。
對於沒有或欠缺共識的主張、關切與議題,必須設定妥協的時程表。
開始蒐集有關妥協議程的訊息。
必須建立利害關係人的政策論壇,以進行妥協。
將已具共識的妥協事項作成報告。
必須將尚未獲取共識的主張、關切與議題繼續以前面的順序重新建構一次。

更多適合一般警察特考考試自學準備的最新書籍、線上課程資訊>>點我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