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適用一般警察考試(外軌)三等行政警察、犯罪防治人員-一般警察特考考前衝刺-這些觀念你確實掌握了嗎?

不用擔心一般警察特考心理學如何準備,常考考點、易錯題目,這邊都幫你做了篩選和彙整囉!題題皆附上詳細解析,同學們最容易搞混的觀念全部都幫你打通~考前高效總複習這樣做就對了!

【心理學】(109一般警察特考考前重點整理)

一、人格異常(Personality Disorder)

定義:
個體自幼在生活上養成待人處事異於常人的性格,亦稱「性格異常」。人格異常
者性格怪異、思想奇特、言行舉止不循常規、不因自己的偏差行為感到愧疚不安,
對工作與人際關係均極難適應。精神分裂症者與現實脫節;人格異常者非但不會
脫離現實,反而會利用現實達成其自私目的,是屬於心理異常者中情感性或焦慮
性較低的一類。

種類:
妄想型人格異常:個體重視自己的身分地位,對人對事不信任懷疑猜忌。過失
歸咎於他人,無法與人和諧相處,有明顯生活適應困難。
分離型人格異常:個體冷淡孤僻、寡情刻薄、目中無人、對人不關心、對事無
興趣、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俗稱孤獨性格,社會適應困難。
分裂型人格異常:個體的症狀較分離型人格異常更為嚴重,除與人隔離、性格
孤獨外,兼有精神分裂症的思想紊亂與知覺扭曲現象。
劇化型人格異常:個體行為表現極度戲劇化,情緒變化無常,時而興奮時而憤
怒,為一點小事即大發脾氣。劇化型人格異常者以女性較多。
自是型人格異常:個體行為表現傾向自我中心,喜歡炫耀自我才能以引人注意,
自我誇大、不重視關心別人、缺乏同理心,人際適應困難。
反社會型人格異常:個體行為表現極度自我中心,憑一己衝動尋求慾望滿足,
不考慮行為後果是否傷害別人,是損人利己的異常性格。
邊緣型人格異常:個體情緒不穩定對生活細節動輒憤怒,遇事衝動缺乏思考,
介於神經症與精神病之間的心理異常,故以「邊緣」名之。
迴避型人格異常:個體對人際關係過度敏感,冀求別人接納又怕遭受拒絕損及
自尊,在矛盾心理下選擇迴避參與社會活動。
依賴型人格異常:個體在性格上缺乏獨立,遇事退縮依賴,缺少父母或親人在
身邊照顧,就感覺極大恐懼與痛苦不堪無法獨立生活。
強迫型人格異常:個體性格固執、不知變通、墨守成規、言行僵化,對於變動
的社會環境與人際關係,難以有效適應。
被動攻擊型人格異常:個體性格既懦弱又矛盾,對他人表現唯唯諾諾,對責任
推拖敷衍,背地裡暗中惡意攻擊破壞。

反社會人格異常(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定義:反社會人格異常,主要特徵是反社會傾向,缺乏責任心道德感,只求滿
足個人需求,無羞恥心或罪惡感,遭遇挫折總是歸咎他人或社會,也稱「心理
病態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具此種性格者,「良知」對他們而言毫無
意義,不遵守社會規範,不認可傳統道德與價值標準,在家裡反抗父母,在學
校反抗校規,在社會反抗社會秩序與法律規章。

特徵:
自我中心:極端自我中心,僅滿足自我私慾,強烈索求他人信賴關注,對人
卻是漠不關心,不付出也不回報應有的親情關愛。
無羞恥心:無責任心也無義務感,言行舉止無法取信於人。知過不悔改毫無
羞恥心,不會顯現焦慮自殺傾向。
情緒冷漠:相貌與智力中等以上,給人虛偽不坦誠的印象。少有喜怒哀樂的
表情。不會有精神分裂症的幻覺妄想等紊亂思想行為。
缺乏判斷:是非善惡判斷能力差,無法從失敗經驗中獲取教訓。侵犯他人的
行為多起於隱藏性衝動,而非事前明確計畫。
自毀行為:無法從楷模行為學習到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生活無目的、
計畫與方向,一切活動多屬自毀行為。
惹人厭惡:言行舉止粗鄙醜陋,酒後幻想下常表現惡作劇。兩性關係以滿足
自我為前提,與異性交往從不付出真心情意。

成因:
精神分析論:反社會人格異常現象源自童年生活經驗。行為損人利己、缺乏
道德感、無羞愧心,是由於人格結構未發展到超我的層次。個體童年時期親
子之間的感情不正常,或是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甚至遭到虐待或遺棄,個體
人格的超我層面就無法形成。
行為主義:個體無法從生活經驗中獲取教訓學到改過遷善,以符合規範的社
會行為代替犯錯的不當行為。原因與父母過度保護或溺愛有關,沒有給予必
要的約束、提醒、指導,個體自幼養成予取予求不體諒人的性格,長大出社
會後自難與人相處。
認知論:一般人會考慮人際關係間的權利與義務,替自己設想也替他人設想。
如果父母管教過於放縱,不教導是非善惡無條件給予滿足,導致個體認知窄化態度自我中心,缺乏挫折容忍力,無法學到延後享樂,所有需求要求立即滿足,表現出缺乏責任感與羞恥心。

二、成癮症(Addicton):

成癮症(Addicton):
定義:指個體生理或心理上強烈依賴酒精、藥物或毒品的狀態,非酒精、藥物
或毒品不足以使生理或心理維持平衡。成癮後對酒精、藥物或毒品的需求量逐
漸增加,身心的依賴性也因而加大。
成癮性格(Addictive Personality):指酗酒、吸毒或用藥成癮後,在性格上異於常
人,一切活動都以獲得酒癮、毒癮或藥癮的滿足為目的。有金錢所得不考慮對
家庭負責,只顧購買癮癖所需。具此性格者,社會適應困難,無法與人建立良
好關係。
成因:酒癮、毒癮、藥癮、菸癮等心理依賴性,與古典制約學習有關。菸裡的
尼古丁、酒裡的酒精、毒品裡的化學物質,都是引起個體愉悅情緒反應的非制
約刺激。菸味、菸盒、酒味、酒瓶、酒店、毒品味道、吸毒場所等,經過聯結
替代後也能產生愉悅情緒,因而不易戒除。
導正:要戒除對特定物質的成癮,可透過「反制約作用」(Counterconditioning)。
只要尋找適當的非制約刺激作取代,反制約對戒除不良習慣有良好的效果。應
用反制約作用的行為矯治技術,稱為「嫌惡制約」(Aversive Conditioning)。

藥物成癮(Drug Addiction):
定義:藥物成癮,也可稱藥物依賴、物質依賴(Substance dependence)。1957 年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藥物成癮的定義,藥物成癮為一種慢性或周期性中毒,
因不斷地使用藥物而傷害個人及社會。造成藥物成癮的藥物主要有:嗎啡、鎮
靜劑、安非他命、古柯鹼、大麻及酒精。
特徵:
會不擇手段想要或被迫需要去取藥服用。
會有不斷增加藥量的傾向。
對藥物產生身體及心理的依賴。
成因:
藥物成癮的因素,主要是人格因素、社會情境或次文化因素等。個體可能具耽
溺或依賴性格,因能力不足且缺乏自信,難以達成社會期望或目標,改以藥物
代替,除了沈溺於藥物的愉悅感,還因受到服藥團體或次文化的接納鼓舞,進
而反抗不服藥者所建立的社會規範。
協助:藥物成癮的戒除或治療,除了法律上的懲處、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是
心理及教育介入,包括:

提供資訊、宣導和教育,加強個體做決定的能力。
提供適當的經驗或技巧,提升應付內心壓力及社會期望的能力。
加入心理治療、團體治療解決依賴性人格問題,使其人格重建能重新步入社
會。

藥物濫用(drug misuse):
藥物濫用,是指未經醫師處方而私自使用藥物,或使用非治療所必要的藥物。
任意使用藥物是為了獲得特定藥效,如鎮靜劑、抗焦慮劑、止痛藥等,以上症
狀持續一個月以上者。藥物濫用會造成個人健康及功能的傷害,嚴重會造成依
賴性及脫癮戒斷反應。

亞歷山大(Bruce Alexander)「老鼠樂園」(Rat Park)
學者:溫哥華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Bruce K. Alexander),在 1970 年代做了一系
列有關毒品成癮的實驗,
實驗設計:
亞歷山大將老鼠放在一個空籠子裡面,裡面有兩瓶水,一瓶是清水,另一瓶
是加了古柯鹼或海洛因的毒水。結果,那些老鼠會不斷地去吸那瓶有毒的水,
終致成癮。
亞歷山大設計了另一個籠子,裡面有許多遊樂設施、好吃的食物、許多老鼠
朋友,也有兩瓶水,一瓶清水,一瓶毒水。亞歷山大把這個籠子稱為「老鼠
樂園」(Rat Park)。結果,在老鼠樂園裡的老鼠不會去吸那瓶毒水,只會喝乾
淨的清水。
將已經吸毒水成癮的老鼠,移到老鼠樂園裡,到了這個籠子之後牠們開始去
吸乾淨的水,毒水的飲用量大幅下降。
研究發現:

人都需要與他人及社會建立正面的連結,當人被孤立、遭受心理創傷、被重
大壓力擊敗時,就會選擇可以帶來安全感與解脫的東西來建立連結,可能是
毒品、賭博、色情書刊、特殊蒐集喜好、不停地進食或無法自拔地網路成癮,
幫助舒緩壓力。
亞歷山大的研究證明,藥物或毒品成癮是源自環境壓力,而不是單純的藥物
作用。逃避壓力,才是造成藥物或毒品成癮的主因,打破我們對於成癮的錯
誤認知。
相關研究:科學家海利(Johann Hari)在 TED 發表一篇相關演說,內容提及有 20%
的越戰美軍在越南服用海洛因,當他們回到美國後大多沒有染上毒癮,有 95%
吸海洛因的人都停止吸毒。原因是他們在生活中獲得正向健康的連結,壓力獲得舒解,不再需要藉由毒品來尋求安慰。
研究價值:吸毒者出獄後再犯率居高不下,原因在於無法建立正面的情感連結。
如果能給予生活方式的輔導,提供吸毒者出獄後多元大量的職缺、提供貸款幫
助創業,幫助找回生活目的,建立正向人際連結,與社會重新建立關係,成癮
者脫離痛苦的壓力環境,才能真正協助戒除毒癮。

三、印象、偏見、歧視、刻板印象: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定義:
形成:指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依據對方的表情、姿態、身材、年
齡、服裝等所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是以後交往或相處互動的依據,例
如相親、面試。
初始效應:第一印象對社會認知的作用,稱為「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
即使第一印象只是一些表面特徵,未必能代表個體全部的內在本質,人們必
須注意自己的外表穿著、言語談吐,必須增廣見聞、加強內涵修養,有助留
給他人好的第一印象。
影響因素:
外表特徵(Physical Cues):是指個人的外表特徵,包括種族、性別、長相、穿
著、身高、體重等,它是每個人一眼就立刻可以看到的。由一個人的外表特
徵,就形成某種印象。例如:她長得這麼漂亮男朋友一定很多、玉樹臨風翩
翩君子等。
行為表現(Behavior Cues):當和個體初次接觸時,個體的行為表現會影響我們
對他形成的印象,因為人們會從行為表現推論到個體的特質。例如:滿面笑
容親切的打招呼,容易讓人覺得是友善好相處的。
類別特徵(Categorization Cues):人們常使用類別特徵來形成對某人的印象,像
是看到某人從頭到腳穿戴名牌、穿著慈濟人青衣白褲、穿著皮衣皮褲騎重型
機車等,我們對這個類別特徵的印象,就會加諸在他的身上,影響我們對他
形成的印象。
突顯特徵(Salient Cues):在人際關係的知覺中,特別突顯的特徵很容易被用來
形成印象。例如:在安靜的教室中大聲講大哥大、穿高跟鞋迷你裙去爬山等。
因為突顯的特徵會吸引較多的注意,容易得到比較極端的評價。
個人好惡:好惡評價是印象形成的主要依據,一旦個體把某人放在喜歡或不
喜歡的範圍內,對這個人其他行為特質的認知,都會受到喜歡或不喜歡的影
響。好惡評價中,熱情與冷淡是形成他人印象的關鍵,熱情與冷淡是好惡評價的中心特質。
月暈效應(Halo Effect):
定義:指單憑個體某方面顯著特徵,即用以當做他的全部特徵,造成過高
或過低評估的失真現象,也可稱為「成見效應」。成見效應即所謂的以偏
概全。例如,教師評定學生操行成績,不以學生言行舉止為依據,只憑學
生學業成績的印象定等級。
舉例:個體如果有一些正向特質,認知者就會假定他擁有其他正向特質;
個體如果有一些負向特質,認知者就會假定他擁有其他負向特質。例如,
一個人如果是友善及聰明的,則人們會相信他同時是樂於助人及人際關係
良好的。
偏見與歧視:
定義:
偏見(Prejudice):
定義:偏見,指對人或對事評斷時所持的偏頗信念,非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所建立的態度,認知成分較少,情感成分較多。受情感因素影響,偏見的
表現可能是正面的偏愛,也可能是負面的偏惡。
特徵:認知核心是刻板印象;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確的訊息來源為基礎;
有過度類化的傾向;含有先入為主的判斷。
歧視(Discrimination):
定義:歧視,對具有不同性質的事物,予以不同方式處理的心理歷程;或
是對人對事存有偏見而予以差別待遇的歧視情形。是基於「污名化」的態
度或信念所產生的行為,對特定族群僅依其身分或歸類,給予不同的對待。
歧視會導致排擠、邊緣化、奪取權利,例如:獲得公平的居住條件、工作
機會、教育機會及充分參與公民生活的機會。
舉例:只因為人的團體身分,而做出不利於他的行為,像是種族歧視、性
別歧視。種族歧視(Race Discimination),因個人種族不同而受到政治性、
社會性、教育性等不平等的待遇。
比較:偏見,是指對某人或團體的態度,通常是負面的態度;歧視,是指對
某人或團體因偏見而產生的負面行為。偏見,是內隱的態度,歧視,是偏見
的外顯行為。
性別歧視(Discrimination):以他人性別的差異而產生厭惡或歧視,而非其本身
的優缺點,也可稱為性別差別待遇。性別歧視包含下列幾種信念或態度:
相信某一性別比其他性別更優越;相信某人必定屬於男性或女性;貶抑男性或女性的態度。例如:同工不同酬,女性的薪資比做相同工作的男性為
低,或女性請產假回到職場即被降職或苛扣獎金等。
偏見的特徵:
認知核心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對特定的人事物具有固定的、
僵化的看法。人們不但對種族、性別、職業有刻板印象,甚至對美醜胖瘦都
有刻板印象。例如,男性是粗獷獨立的、女性是溫暖善妒的、律師都能言善
道、上海人都很海派、客家人都很勤儉持家等。
有限或不正確的訊息來源:偏見多半不是個體親身的經歷,大多來自道聽途
說、人云亦云,因而形成負面偏見。例如,大醫院經常出現許多看小病的病
患,認為大醫院的醫師是名醫,醫術較好。
過度類化的傾向:對特定對象存有偏見時,容易出現月暈效應。喜歡一個人,
就認為這個人樣樣都好,十全十美;如果不喜歡一個人,就會把他看得一無
是處。這種過度類化以偏概全的傾向,忽視個別差異性。
先入為主的判斷:有偏見的人,即使面對相反的事實也拒絕承認,不願意改
變修正原來的判斷。偏見,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受較多情感因素影響,以致
即使獲得真實可靠的訊息,仍舊會堅持固執己見。
偏見的形成:
錯誤訊息誤導:由於教育環境、成長環境、文化環境和媒體環境等差異,個
體接收的訊息不夠全面和客觀,就容易導致認知偏差產生偏見。且一心認為
人、事、物就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不願接受真實的樣貌。例如:男孩子適
合讀理科,女孩子適合讀文科。
社會不平等:社會各階層或各群體之間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也是滋生彼此偏
見的一大源頭。社會優勢理論認為,在所有社會中,群體都被組織進入權力
體系中,其中至少有一個群體優越於其他群體。優勢群體享有大部分的社會
財富,而弱勢群體則承受社會的大多數責任。如:貧富差距的 M 型化社會,
富者與貧者彼此間偏見對立態度時有所聞,造成社會無形壓力。
內群體與外群體偏見:內群體,指由擁有共同特徵和歸屬感的人所組成的群
體;外群體,指內群體以外的人。內群體與外群體偏見,指人們對自己所置
身其中的群體都是偏袒的,對於自己所屬的群體都是好的知覺,對於其他群
體都是差的知覺。
權威性格與偏見:權威性人格又稱專制人格。具單一價值觀,思考型態簡單
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身份關係,缺乏超越現實範圍的想像力。表現出過度
崇尚權威,極端順應傳統,自以為公正的敵意,重視權力地位,對上卑躬屈
膝,對下盛氣凌人,不能容忍弱者。
媒體影響:媒體對特定人事物的報導,是反映社會對該人事物所抱持的刻板
印象。各種平面或電子媒體的大肆報導,往往是增強而非改變傳統的刻板印
象。
社會化:偏見往往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交織在一起,並深深地
扎根於社會生活中,像是男尊女卑的觀念。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學習到共
同認可的價值、態度、觀念與行為,偏見態度也因此成為個體根深蒂固的觀
念。
被歧視者本身弱勢:被歧視者因為自身的弱勢地位,無法對強勢者做出反抗,
甚至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接受歧視者傳達的偏差訊息。例如:單親家庭
或隔代教養的孩子較容易有人格問題,假如因此有少部分單親或隔代教養孩
子自暴自棄,也認為自己真的低人一等因而墮落,就加強了歧視者的偏見。
偏見的消除:
宣傳與教育:宣傳是消除誤解的最有效方式,透過電視媒體、報紙雜誌的深
入報導,樹立典型的形象,有助於破除大眾對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從小不
要給孩子灌輸片面和錯誤的觀念,讓孩子自己去接觸其他群體,藉由家庭和
社會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導正偏見。
善用社會化循環:兒童是從父母、師長、同儕及各種傳播媒體處學到偏見,
因此必須從社會化循環的角度,避免偏見再傳遞。成人必須相信自己持有偏
見,才會願意反省調整自己的言行,減少兒童受偏見影響的程度。
加強同理心:當想要批評別人時,要知道,很可能對方並沒有如自己這麼優
勢的條件。加強同理心的教育可以讓人放下偏見。例如:當覺得貧窮弱勢的
孩子學習表現比較差,那很可能是因為這類家庭的孩子,父母沒有金錢與能
力給予課業的照顧。
團體內直接對話:
定義: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是消除偏見的理論。接觸假說相信,
增進不同團體的接觸,能有效化解族群間的偏見。
原因:
頻繁接觸能使族群間發現彼此的相似性,增加彼此吸引力。
當足夠的訊息否定刻板印象時,增加刻板印象被改變的可能性。
頻繁接觸能破解人們對其他團體成員同質性的錯覺。
重新歸類界線:消除我們和他們的分類界線,能化解彼此的偏見和敵意。最
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彼此合作,當分屬不同團體的成員為共同目標合作時,會
開始認定彼此屬於同一個團體,原本是他們的偏見,就開始消除。

認知的介入:刻板印象在偏見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改變刻板
印象,可消除族群間的偏見和歧視。鼓勵人們做出正確的評價,以減低刻板
印象對自己的影響,鼓勵人們對自己的態度與行為作正確的歸因。
刻板印象(Stereotype):
定義:指對特定的人事物具有固定的、僵化的看法。人們不但對種族、性別、
職業有刻板印象,甚至對美醜胖瘦都有刻板印象。
舉例:男性是粗獷獨立的、女性是溫暖善妒的、律師都能言善道、上海人都很
海派、客家人都很勤儉持家等。
功能:刻板印象是一種基模,幫助對複雜訊息加以分析決定如何應對。特別是
在面對陌生人或情境時,刻板印象可節省時間與精力,快速建立基本認知。但
是刻板印象常源自有限的經驗、根據不正確的訊息,容易忽略個別差異,產生
偏差的社會認知。
可改變:刻板印象並非一成不變的,個體所受的教育及生活水準愈高,對刻板
印象的性質愈瞭解,他原先所持的刻板印象就愈容易被改變。例如,種族議題
的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
內涵:性別刻板印象也可稱為性別偏見,是人們對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徵的固
定印象,同時也顯示出人們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和看法。例如:「女生玩洋娃娃、
男生玩機器人」、「男主外,女主內」、「男生唸理工,女生唸人文」、「男生要
剛強,女生是柔弱」等。
層面:性別刻板印象通常包含四個部分:外表形象(女性嬌小柔弱,男性高大
威猛)、人格特徵(女性情緒化、自卑感強,男性理智、自信)、角色行為(女性
照顧孩子,男性修繕房屋)和職業(女性是秘書,男性是經理)。
政治刻板印象:又稱為政治偏見。把政黨、報紙或新聞人物,簡單區分為藍(國
民黨)、綠(民進黨)。或是將政黨、政治立場與議題相聯結,如那些政黨就是
擁核、反核、支持死刑、反對死刑、支持墮胎、反對墮胎、支持多元成家、
反對多元成家等。或是將相關人士貼上標籤,如:反多元成家的都是基督徒、
主張廢死的都只會欺負受害者、主張支持死刑的都沒讀書、支持核能發電的
就是不愛臺灣等。
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
內涵:斯提爾(Steele)於 1995 年提出刻板印象威脅理論,認為激起個體的消極
自我刻板印象,會導致個體完成任務的水準降低。在刻板印象威脅下,個體
擔心犯錯會損害自己的表現,生理喚醒伴隨著刻板印象威脅而生,妨礙個體
在困難測試中的表現。

實驗:Steele 等人給學生一個難度很高的數學測驗,這些男女大學生有著相同
的數學背景。當告訴學生這個測驗沒有性別差異,女生的成績與男生相同;
一旦告訴學生這個測驗有性別差異,女生的成績戲劇性地比男生差,刻板印
象威脅因而驗證。
原因:擔心別人會根據自己的負面刻板形象來評價自己,是一種自我驗證的
憂慮。「你的名字是弱著?」一旦個體受到刻板印象威脅時,會感到心煩意亂、
增加心理負擔、降低工作記憶、喚醒生理反應,因而影響到真實的表現。

四、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 effect):

實驗設計:
學者: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於 1969 年進行
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其中一輛停在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
區,另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可參閱《引爆趨勢》(時報出
版)一書。
貧窮雜亂社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車,Zimbardo 把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
果當天就被偷走了。
中產階級社區: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輛車,一個星期無人理睬。Zimbardo 用錘
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原因:
破窗理論:以 Zimbardo 的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Wilson)和犯罪學家凱
琳(Karen)提出「破窗效應」理論加以解釋。
傳遞無序訊息:破窗戶給人一種無序的感覺,在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
就會滋生繁榮。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訊息,這種訊息會
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
起而效尤: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之不聞不問、視若
無睹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演變成「千里之堤,
潰於蟻穴」的惡果。
實例:
生活中常可見到破窗效應的例子,如果在電線桿下有一包垃圾沒有清理掉,不多
久的時間大家有樣學樣就會變成一堆小垃圾山,接著壞掉的桌子椅子櫃子床墊都
會被丟出來,野狗大便流浪漢隨地小便,又髒又亂大家更不願意靠近,就成為治
安的死角。
修補破窗(Fixing Broken Windows):
修補破窗(Fixing Broken Windows):凱薩琳‧科爾斯(Catherine Coles)於 1996 年
提出「修補破窗理論」。認為執法者應儘早留意和控制社區中高危險分子,保護
守法的青少年,同時要促進居民參與治安維持及協調社區治安問題。
培養法制觀念:就算是輕微的無關緊要的違規行為也要進行取締,像是亂丟垃
圾未做好垃圾分類等。警察與公職人員加強巡邏取締違規,公權力努力維持社
區秩序,可防止小奸小惡的擴大。
營造有序氛圍:東京迪士尼樂園的園區內,隨處可見清潔人員帶著輕便掃具將
垃圾清掃乾淨,輕微的設備損壞會漏夜修復,他們認為營造有序整潔的氛圍,
可提高來園遊客的守法程度並維持園區內清潔。
善用楷模示範:看見他人因某種行為而被獎勵或懲罰時,自己相同的行為也會
獲得獎勵或懲罰,此即間接的「替代性增強」,可激勵個體見賢思齊或殺雞儆猴。
避免破窗效應的發生,可主動樹立良好楷模做正確的示範。
應用實例:紐約地鐵被認為是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紐約市交通警
察局長布拉頓(Brattain)受破窗理論啟發,全力打擊地鐵的逃票行為。結果發現,
每 7 名逃票者中就有 1 名是通緝犯,每 20 名逃票者中就有 1 名攜帶凶器。從抓
逃票開始,地鐵站犯罪率開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轉。Brattain 的做法證明,小奸
小惡正是暴力犯罪的溫床。

五、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學者: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 1971 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領
導研究小組,設在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內所做的實驗。
實驗目的:
實驗探討被挑選出來健康正常的普通人,如何面對自己身分的改變。進行關於人
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
實驗過程:
研究團隊刊登廣告招募自願者,每天十五美元。研究團隊挑選 24 名學生,隨機
分派一半扮演囚犯,一半扮演獄警。模擬情境為求逼真,扮演獄警的學生被要求
想像自己是真的在執行勤務但是不可讓演囚犯的學生受到傷害。
實驗結果:
原本預計兩星期的實驗,由於實驗失控短短 6 天就被迫中斷。原因是假戲真做的
結果,扮演獄警的學生入戲越來越深,對囚犯施以無情虐待,辱罵囚犯、扒光他們的衣服、動不動突擊檢查、剝奪囚犯的睡眠等。而囚犯漸漸失去耐性起來反抗,
對獄警暴力報復,變得歇斯底里甚至陷入絕望。

實驗解釋:
溫水煮蛙:在這監獄模擬實驗中,可以看到社會環境及社會角色對人類有著深
遠的影響,像是溫水煮蛙,個體不知不覺被社會環境及角色淹沒而不自知。
交互影響:Zimbardo 認為,系統、情境與行為是環環相扣的,惡劣的系統如政
府組織、社會文化、流行價值觀等,將產生惡劣的情境,而惡劣的情境將導致
惡劣的行為。
路西法效應(Lucifer Effect):
源由:路西法(Lucife)是《聖經》中撒旦的別名。路西法曾經是天堂中地位
最高、上帝最寵愛的天使,由於過度驕傲自信,最後墮落成為惡魔撒旦。
內涵:在高壓權威的制度下,個體放棄自己的善惡判斷及對不義行為的懷疑,
服從權威、自我合理化、將對方非人化,最終導致惡行的出現。在戰爭中尤
其容易出現令人髮指的暴行屠殺,因為在無情而強調絕對權威的制度下,人
格容易被全然扭曲,導致好人幹壞事。

六、測謊機(Lie Detector)

定義:是用來探測個體陳述供詞時,所言之真偽的一種儀器。是根據情緒狀態下,
個體無法控制其身心變化的原理。藉著量度和記錄血壓、脈搏、呼吸和皮膚導電
反應等,由交感神經引起的生理反應,來判斷正在回答問題的受測者是否說謊。
原理:測謊機,是根據個體在情緒紛擾時,因自主神經系統會引起生理變化的原
理所設計。測謊機檢測時,可同時記錄個體的心跳脈搏、呼吸量以及膚電反應三
種生理變化。根據個體回答問題時,在各條曲線上的表現變化,推測是否說謊。
自動記錄多條曲線的儀器,稱為「多線記錄儀」(Polygraph)。
正確率:研究發現,有經驗的審訊人員憑測謊機的資料,對於個體是否說謊的判
斷,可達 85%以上的正確率。
限制:
多元因素:造成個體生理變化的原因不只是說謊,審訊時任何的刺激都可能導
致生理變化異常。例如,測謊機的儀器設備會使人緊張,擔心被冤枉也會影響
生理變化。
無法直接推斷:憑生理變化的紀錄只能推斷個體反應不實,不能直接推斷是用
謊言掩蓋事實。
善說謊者:善說謊者在說謊時,測謊機不一定會顯示明顯的生理變化。
身心異常者:對智能障礙或心理異常者,測謊機的紀錄缺少意義。
形式要件:測謊鑑定須符合五項形式要件才具有證據能力,可以採為證據。
經受測人同意,並已告知可以拒絕受測,以減輕受測者不必要之壓力。
測謊員須經良好的專業訓練與相當的經驗。
測謊儀器品質良好且運作正常。
受測人身心及意識狀態正常。
測謊環境良好,無不當的外力干擾等要件。
聲帶震動測謊法(Voice-stress Analyzer):「聲壓分析器」也可用於判斷說謊。將個
體對不同問題的回答錄音,置於聲壓分析器中,以平常四分之一的慢速播放,分
析聲音的波形研判是否說謊。其原理是情緒壓力下個體無法控制聲帶震動,根據
情緒聚張與情緒平靜時的聲波不同,可以分析是否說謊。

七、額葉(Frontal Lobe)


部位:在中央溝之前與側裂之上的部位,稱為「額葉」,為四個腦葉中之最大者,
約占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專司計畫、決策、監督與執行等功能,又稱「總裁腦」,
是大腦皮質中最晚發育的部分。
功能:額葉,可以說是讓人之所以為人的主要腦域,掌管學習記憶、人格控制、
推論揣測、情緒表達等。簡單的說,人因為有了額葉,才有很多的社會與文化行
為。
發育時間:額葉,是操控人類思考和創造的最高級中樞,是人腦中最發達的部位,
卻也是最晚發育成熟的部位。要到 20〜25 歲才會發育完成。
青春期狂飆:由青少年的叛逆狂飆,自我中心衝動愛冒險,可以證明額葉是大腦
發育最晚的部位。額葉負責思考、計畫、決策、執行與監督的功能,要等到青春
後期 20〜25 歲才能成熟隱定,表現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與獨立的思考判斷。
額葉受傷的症狀:
無法控制情緒,發脾氣、暴力攻擊、對處罰無動於衷。
無法控制欲望,沉迷於電玩、網路遊戲、手機 3C 商品等。
無法集中精神、動作散漫、做事無精打采。
無同理心或羞恥心,社會行為缺損,難以遵守習俗和規範。
經常和同儕或大人起爭執,對他人口出惡言或暴力動粗。
長期說謊或偷竊,無法負責任完成工作,不能被信賴。
對自己的行為不會有罪惡感或悔恨,總是怪罪他人。
對未來沒有計畫,過一天算一天。

●1848 年,美國一位鐵路工人蓋吉先生(Phineas Gage, 1823~1860),由於意外導致
一根長 1 公尺、直徑 3 公分的鐵管由上而下插入他的腦袋,再由左臉頰穿出。蓋
吉先生在這場意外中倖存下來,但性情劇變。蓋吉先生原本是位模範公民,工作
勤奮、充滿活力、頭腦清晰,對於個人事務及金錢都管理得宜。事故之後,他變
得沒有耐性而粗魯,常常生氣大發雷霆,對朋友的規勸嗤之以鼻,無法依照計畫
行事。蓋吉先生死後,頭骨以及腦中的鐵管被保存在哈佛醫學院,後來以腦部造
影技術重建其創傷部位,發現這根鐵管破壞的腦部位置,正是額葉。


八、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可參閱《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遠流出版)一書。
學者:鏡像神經元的發現始於 1992 年,義大利北部的帕瑪大學,里佐拉蒂
(Rizzolatti)的研究團隊發現當猴子作特定的動作如抓握、撕紙等,該神經元就會
活化。里佐拉蒂(Rizzolatti)的研究團隊不斷重複檢測實驗結果,在 1996 年正式用
「鏡像神經元」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開啟鏡像神經元在認知神經科學的世紀革
命。
定義:我們可以輕鬆且快速掌握簡單的行為,乃是因為腦中有群意想不到的神經
元會活化。這批新發現的神經元讓觀看者在腦中直接反映他人的行為,因此稱之
為「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讓觀察模仿有了神經機制,模仿學習不一定要動
手去做,只要腦神經動得和被觀察者一樣就可以了。
發現:里佐拉蒂(Rizzolatti)的學生迪派勒吉諾(di Pelligrino)在猴子的腦內置入單細
胞神經記錄器,正等待準備時,里佐拉蒂的同事費帝加(Fadiga)忍不住偷拿一根
放在猴子面前的香蕉,此時緊盯著單細胞神經記錄螢幕的迪派勒吉諾,意外發現
猴子的 F5 神經元不只在猴子本身抓香蕉時會活化,在猴子看到其他人抓香蕉時
也會活化。
部位:人類大腦的鏡像神經系統,已知包括頂葉前運動皮質區之腹側、布洛卡區、
頂葉下側小葉、前扣帶迴皮質及腦島。
功能:讓人感同身受。
瞭解動作的意義:鏡像神經元變成了人腦與人腦之間溝通的橋樑,可以瞭解動
作的意義。就算根據的是非視覺的訊息,例如聽到撕紙的聲音或是腦海想像拉
小提琴,鏡像神經元仍然會活化傳達該動作的意義。
理解動作的目標:鏡像神經元讓觀看者可以理解動作所欲達成的目標、動作在
什麼情況下發生以及動作執行者之前做過什麼事情等。
激起情緒的狀態:鏡像神經元讓我們瞭解別人有什麼感覺,在觀看者身上引發相同的情緒狀態,即「感同身受」。
提供認知的學習:鏡像神經元除了幫助我們理解別人的動作、意圖以及情緒,
還可能使得人類經由觀察而習得複雜的認知技能。
自閉症新見解:2000 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拉瑪錢德朗(Ramachandran)
的研究團隊提出鏡像神經元理論,為自閉症的成因與治療開啟一道曙光。鏡像神
經元是讓我們對他人感同身受的基礎,鏡像神經元的缺損可能會導致同理心的喪
失,正似自閉症(Autism)缺乏「揣度他人心智」的能力。可參閱《尋找腦中幻影》
(遠流出版)一書。
缺乏同理心:由於鏡像神經元與社交互動有關,這個神經系統的缺損,可以解
釋自閉症的主要症狀,如孤僻疏離與缺乏同理心。
無法評估意圖:根據研究自閉症患者的腦部額葉下回鏡像神經元的活動較少,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患者無法評估他人的意圖、無法理解行為目的。
欠缺模仿能力:鏡像神經元可解釋複雜的意圖,就可以解釋自閉症患者最顯著
的異常:缺乏社交技巧、缺乏感同身受、語言能力不足、欠缺模仿能力等。
無法理解隱喻:自閉症患者的鏡像神經元缺失,可解釋自閉症患者無法理解諺
語和隱喻缺失。

更多適合一般警察特考考試自學準備的最新書籍、線上課程資訊>>點我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