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不用擔心高普考文化行政本國文學概要如何準備,常考考點、易錯題目,這邊都幫你做了篩選和彙整囉!題題皆附上詳細解析,同學們最容易搞混的觀念全部都幫你打通~考前高效總複習這樣做就對了!
【本國文學概要】(108高普考考前重點整理)
◎《史記》與《漢書》之比較
中國綿延數千年的歷史未曾間斷,史學素極昌盛,眾多的史學著作中,《史記》與《漢書》不僅是為史學奠立了良好的典範,且更開闢了新紀元。以下茲將此二書的文章風格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概述如下。
《史記》
《史記》一書,乃是西漢司馬遷將古先載籍與自身見聞鎔裁為一體,進而完成的史學鉅著。所記時代上起黃帝下迄西漢武帝,近二千六百年間事,全書約五十餘萬字,凡一百三十篇,司馬遷首創以人物為書寫中心的紀傳體,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突顯出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並成為後代正史的統一體例。
《史記》善寫人物,且融合小說家筆法,以戲劇化的寫作技巧引人入勝,司馬遷以散體句法,加之以大量的民間口語、俗諺、歌謠,令《史記》一書的文字簡潔明朗、淺易近人。其「不虛美,不隱惡」的精神,成為後代良史的典範;而其流利的散文筆法,更備受唐宋以降古文家的推崇,可說是兩漢散文的最高成就。
《漢書》
《漢書》為東漢班固承繼父志所接續書寫的著作,起自漢高祖迄於王莽之誅,為一本完整的西漢史書;其斷代為史之例,為後世所沿用,每逢朝代更易,後代即肩負為前朝修史的責任。《漢書》書寫體例沿襲了《史記》的紀傳體,分為「紀、表、志、傳」,此書除史事記載之外,更網羅了諸多文學名作與重要奏議,對文獻保存有極大貢獻。
班固為漢賦大家,《漢書》的書寫筆法不免受辭賦影響,音調和諧、句法嚴謹、尚藻飾、多俳偶,以整鍊著稱,故南朝史學家范曄讚其「文贍」。班固之文往下開啟駢文發展的先河,六朝之時,駢文興盛,為文者多推崇《漢書》。
《史記》為紀傳體之祖、正史之祖、通史之祖,《漢書》則為斷代史之祖;而司馬遷與班固,不僅在史學上皆成一家之學,成為後世史家瞻仰取法的對象,其二人對於後世文學的影響更可說是極為深遠。
◎《文心雕龍‧明詩》:「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南朝為中國山水文學興起的時代,請扼要說明山水詩興起的原因,並介紹二位代表詩人的作品特色。
南朝文風極為繁盛,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繁榮人才集中,加之以南朝四代君主與貴族們多篤好文學,帶動了文學風氣之蓬勃;尤其是其時的文學觀念大幅躍進,文學得以有更佳的發展。南朝詩壇發展初期,山水詩隨著時代及環境之變遷,一舉取代玄言詩與遊仙詩成為詩壇主流,故《文心雕龍》說:「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以下茲將簡述南朝山水詩興起的原因,並介紹謝靈運與謝朓二位代表詩人。
山水詩興起原因簡述
文學本身的發展演進:中國文學的詩歌作品中,一直以來都有山水景物的描寫,只是並非純粹的敘述主體。魏晉以來流行的玄言詩、遊仙詩即與山水描述有密切關係,然而因魏晉兩百年來盛行之玄言詩、遊仙詩已令人生厭,故詩人轉而專心刻劃山水景物,減弱仙佛玄理在詩作中的分量。
時代背景之故與地域環境使然:東晉以後文人、名士接近山水,或隱居避世,或尋幽訪勝,山水美景盡入吟詠,且江南山明水秀,非北方可比,引發詩人的創作動機。
山水詩代表詩人
謝靈運:元嘉三大家之首的謝靈運為東晉貴族,雖出身富貴,然進入劉宋後卻仕途失意,遂遊賞於山林之中,故詩作多以山水景物為書寫題材,下開山水詩一派。謝靈運詩作造語富艷精工,講究刻劃雕琢、競尚巧似,山水美景因而躍然紙上。
謝朓:永明詩人謝朓與謝靈運有「大、小謝」之稱。謝朓詩作清麗,其五言四句的小詩藝術成就極高,已大量運用永明時期新起之聲律為詩,平仄雖未盡和諧,但部分詩句之語氣、風神則已下啟唐詩,明代胡應麟認為唐代詩人「多法宣城」。
中國文學中的山水詩,自南朝起邁入了輝煌的時代,並且深遠影響了唐代以降的自然詩之發展。
◎文學發展與政治環境的關係非常密切,試就古典文學傳統舉例論述之。
南朝梁劉勰在其文學批評的著作《文心雕龍‧時序》中說:「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幽厲昏而〈板〉、〈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誠然,什麼樣的時代風氣、社會狀況,就會產生出什麼樣風格與特色的文學作品,《文心雕龍》的這段話正說明了文學與政治環境的密切關係,以下茲以魏代的「正始文學」為例論述之。
「正始」為魏少帝曹芳的年號,其時,權臣司馬氏家族專擅,大肆誅殺異己,魏已名存實亡。文人士子身處其間,進退失據、動輒得咎,不免灰心世事,走上明哲保身之途。當時講人倫禮教的儒家思想,已失去了維繫人心的力量,消極避世的老莊思想大盛,於是形成一股佯狂與清談的風氣。此股「玄風」影響所及,讓文學作品帶有濃厚的哲學韻味,突顯了個人的情志與性格。
「正始」時期的代表文學家為竹林七賢,七人皆放曠不羈,反對傳統禮教的束縛,七賢們任性乖張的行為之下,掩藏的是身處亂世中無法解脫的苦悶與無奈,其中的阮籍、嵇康尤為特出。
阮籍詩作中透露著濃厚的消極避世情緒,代表詩作為「詠懷詩」八十餘篇,內容不外譏刺時政、感嘆人生,或是遁世、遊仙。「詠懷詩」大量運用比興手法,形成了含蓄蘊藉的詩風,以「遙深」的詩作,來寄託深遠的苦悶哀傷與無法排遣的孤獨了。嵇康性情剛烈孤高、倨傲狂放,不與現實妥協,具強烈的反抗精神。其詩作以四言為佳,〈幽憤詩〉為其代表。嵇康以道家精神批判現實,詩中流露了不妥協的強烈反抗精神,後世評論者常以「清峻」、「峻烈」一類的詞語形容其詩風格,可說是至為貼切的評論。
文學是一個有機體,因時變遷、隨勢進化,故一時代必有一時代之文學。例如因為周厲王、周幽王昏庸無能,所以
《詩經》中便有〈板〉與〈蕩〉等詩作來反映對時政憤怒的心情;又如周平王東遷後宗室衰微,便有了〈黍離〉一詩來表現哀怨悲傷的情緒。由此可見,文學實深受時代與環境之影響。
◎元劇五大家「關、馬、鄭、白、王」,其代表劇作有何特色與成就?
元代雜劇象徵了中國戲劇發展的成熟,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王實甫等五人,作品之文學成就極高,並稱為「元劇五大家」,現將其分述如下:
關漢卿
關漢卿可說是元雜劇的奠基者,其劇作字字為元曲本色,質樸中帶雄奇之氣,《竇娥冤》為其代表劇作。《竇娥冤》一劇以民間流傳之「東海孝婦」故事為本,通過寫實手法,暗諷元代社會的紊亂,反映出人民生活的窘境。王國維讚譽此劇「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
馬致遠
馬致遠代表劇作《漢宮秋》,以西漢元帝之時「昭君自請出塞」的歷史事件為基礎,加以渲染改編,結構緊湊,筆法精湛,表現了對歷史故事的再創造才能。馬致遠之語言特色清麗如詩詞,甚為動人,歷來備受肯定,明代《元人百種曲》一書列此劇為劇作第一。
鄭光祖
鄭光祖的代表作《倩女離魂》,敘述舊時代女性在禮教扼抑下的生活。鄭光祖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成功塑造了女主角張倩女勇敢突破封建禮教,「離魂」前去追求愛情的女性形像,伸張了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的權利。此劇曲辭婉轉柔媚,人物刻劃細膩。堪稱為一流之作。
白樸
白樸代表作《梧桐雨》一劇歌頌了唐玄宗及楊貴妃之愛情,並藉此來表現人生情愛之悲劇性實為無可奈何。此劇無論寫景、寫情、對白,文辭皆是雅雋細緻,抒情意味極濃,歷來評價甚高,清代人將其視為歌詠李、楊愛情劇中的佼佼者,王國維讚譽此劇為「元曲冠冕」。
王實甫
王實甫代表作《西廂記》有「元雜劇壓卷之作」的美稱。此劇透過張生與鶯鶯二人,描寫出年輕男女爭取婚姻自由的堅持與毅力,以及對封建禮教的挑戰。王實甫藝術形式的精湛呈顯,讓《西廂記》成為後世劇作家學習的典範,被評論者譽為「千古絕唱」、「天下奪魁」之作。
元代「關、馬、鄭、白、王」五位劇作家各有擅場,不僅在文學創作上交出了漂亮的成績,且為中國古典戲劇的發展,各自盡了最大的貢獻。
◎請說明何謂「唐傳奇」?何謂「明傳奇」?並介紹二者之代表作品。
在中國文學史上,「傳奇」一詞隨著文學的發展而涵義漸多。唐人所寫的小說稱為「傳奇」;至明代,「傳奇」則成了南曲劇作的專稱。現茲將二者概述如下。
唐傳奇概述
「傳奇」之名最早見於唐代,本為裴鉶所撰的一本傳述奇聞故事的書名,其後所謂「唐傳奇」指的是文言短篇筆記小說,「傳奇」一詞遂由書名變為文體名。中國小說發展到了唐傳奇,始宣告成熟。
代表作品介紹
志怪類:唐傳奇的志怪題材多表達逃避現實、人生如夢的消極思想,感慨人世變化快速,並否定利祿的追求。〈枕中記〉、〈南柯太守傳〉可為代表。
戀愛類:多揭露於封建制度的禁錮下,戀愛與婚姻所面臨的問題。〈鶯鶯傳〉、〈霍小玉傳〉為代表,其中元稹〈鶯鶯傳〉更被譽為唐人傳奇之冠。
豪俠類:中唐藩鎮割據、弱肉強食,處境困頓的百姓多寄望奇人異士解圍紓困,因而出現大量風格剛勁的豪俠小說,如〈虯髯客傳〉、〈聶隱娘〉等。
明傳奇概述
在明代,「傳奇」一詞指的是立足於南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長篇戲曲。劇作家湯顯祖為明傳奇巨擘,作品充滿了浪漫精神。其代表劇作《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還魂記》合稱為「臨川四夢」。
代表作品介紹
《紫釵記》:取材於唐傳奇〈霍小玉傳〉,此劇作歌頌了霍小玉的鍾情堅貞,同時也批判了權貴的專橫邪惡。
《南柯記》:取材於唐傳奇〈南柯太守傳〉,此劇借蟻穴世界的寓言,批判了晚明時期的官僚階層與政治黑暗。
《邯鄲記》:取材於唐傳奇〈枕中記〉,此劇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子熱中功名富貴的思想,並揭露了官場的險惡。
《還魂記》:一名《牡丹亭》,為明傳奇最高藝術成就。此劇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的的虛偽與束縛,充分體現了湯顯祖「以情抗理」的主張。
唐人小說可說是唐代文學的「一代之奇」;明傳奇則取代了北雜劇的地位風靡全國。無論是「唐傳奇」或是「明傳奇」,二者皆為文學史上高度藝術成就的極佳代表。
◎明末清初的金聖嘆曾云:「余嘗集才子書者六。目曰《莊》也,《騷》也,馬之《史記》也,杜之律詩也,《水滸》也,《西廂》也。」「六才子書」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試就所知說明之。
明末清初極負盛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曾評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等著作為「天下六才子書」,以下將其分述之。
《莊子》
莊子為戰國中期道家的代表學者,其《莊子》一書十之八九皆為寓言,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別具一格,莊子藉由寓言故事的形式,加之以瑰麗多變的語彙,飄忽奇特、想像豐富的文章風格,來闡述、辯證,傳達其哲學思想與人生觀。
《離騷》
屈原為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因受讒言,先後被放逐二次。屈原將政治上的挫折轉化為創作動力,以血淚澆灌出千古不朽的詩篇──〈離騷〉,屈原以豐富的想像、絢爛的語言,來敘寫其追求祟高理想的堅決意志、熱愛國家的無限忠誠。
《史記》
《史記》為西漢司馬遷將古先載籍與自身見聞鎔裁為一體,進而完成的一部以人物為書寫中心的紀傳體史學鉅著。《史記》流利的筆法備受唐宋以降古文家之推崇,更是兩漢散文的最高成就,是故魯迅讚譽此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杜詩
金聖歎曾撰《杜詩解》一書,專事杜甫詩作的評點。杜甫的詩作廣泛而深刻地記錄了唐帝國由盛轉衰的種種時代樣貌,反映當時人民的苦難和企盼,將文學創作緊扣時代脈動,故有「詩史」之稱;其律詩更是唐代律體中的最高成就,被譽為「律聖」。
《水滸傳》
金聖歎謂「不讀此書,不知天下之奇」。北宋末年宋江等人於梁山泊造反為此書創作的歷史依據,元末明初施耐庵以一枝生花妙筆,將因「官逼民反」而落草為寇的「一百零八盜」,形塑成頂天立地的「一百零八條好漢」,為英雄傳奇小說的代表作。
《西廂記》
王實甫此作為「元雜劇壓卷之作」。此作透過張生與鶯鶯兩個角色,描寫出年輕男女爭取愛情與婚姻自由的勇氣與毅力,以及對封建禮教的挑戰。明代人盛讚《西廂記》為「千古絕唱」、「天下奪魁」之作,金聖歎謂此作寫出天下男女的「至情」。
金聖嘆評選「六才子書」可謂慧眼獨具,其中包含了諸子散文、楚辭、史學鉅著、詩以及通俗文學類的小說與戲曲;「六才子書」的內容有超脫、有家國、有反思、有情懷、有社會、有愛情,道盡人生,實是中國文學的瑰寶。
◎一種新文類的產生至盛行,必然受到若干因素影響,試舉中國古典文學之例,詳加說明。
顧炎武曾言:「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辭,楚辭之不能不降而漢魏,漢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勢也。」任何文體的發展演變,皆是順應時勢自然產生的。而一個新文類的崛起至盛行更是受到諸多因素的牽引,與時代背景、社會發展狀況、文體本身的演變等皆脫不了關係。以下茲以先秦散文的勃興的原因為例,加以說明之。
政治經濟的改變
在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動盪的時代,周王室已成虛名,各諸侯國成為實際的主宰者。在經濟上,工具的改變提升了生產力,井田制度的瓦解確立了土地私有,商業活動的興起促進都市繁榮。政經的劇烈變化,促使各式各樣政治思潮的興起,以記敘說理為主散文,成為記錄和反映時代的新工具。
社會階級的變動
封建制度的崩毀,貴族沒落,一部分地位下降淪落為「士」;平民崛起,一些傑出人才成為「士」的主流。新興的「士」階層,積極宣傳自己的主張,為文化思想的繁榮提供了宏大的力量,於是散文取代了詩歌走上勃興之途。
文化思想的影響
春秋時代,受教育的機會逐漸向平民階層流動,已不再是皇室與貴族的專利,其時各流派的著書立說,促使了中國學術發展的百家爭鳴,進而形成一個思想多元的黃金時代。
文學本身的發展
顧炎武曾言:「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變者。」春秋戰國時代,多元的思想論辯與記錄,詩歌已無法擔負重任,因此文學上自然出現一種能切合需要的新形式,此為歷史賦予文學的新使命。
一個新文類的興起成因極為複雜,與時代背景、社會發展狀況、文體本身的演變等皆脫不了關係,文學正可說是反映每一個時代的最好媒介。
◎請以胡適與聞一多為例,說明二人在「新詩」發展過程中的具體貢獻。
在民國初年的新文學運動中,最早出現的作品形式就是「詩」。1918年《新青年》上胡適、劉半農等人,發表了第一批新詩,其意境、題材雖頗有新意,但仍不免帶有古典詩的痕跡,不過,這些詩作卻是新文學革命的前鋒。在民初新詩的發展過程中,胡適提倡的「自由詩」與聞一多主張的「格律詩」,各有其極重要的地位,現將二位詩人在
「新詩」發展過程中的具體貢獻說明如下。
胡適為中國文學史上白話新詩最早的開拓者。1919年胡適發表了〈談新詩〉一文,提倡詩體解放的「自由詩」,他鑑於許多詩人還不能完全擺脫舊詩詞的影響,提出在形式上一切自由、不受束縛,要打破五言、七言的限制,並主張音節自然,無須講究平仄與押韻;在內容上,主張意境、題材要新,注重描寫生活,表達哲理,且要以樂觀的精神入詩。1920年胡適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新詩集《嘗試集》,引起了當時參加新文學運動的作家、學者勇於進行新詩的創作。
新月派詩人聞一多的詩歌藝術主張,相較於胡適提倡的自由詩有明顯的不同。聞一多努力探求詩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而提出「格律詩」的理論。聞一多指出「詩不能廢除格律」就如同棋不能廢除規矩一般,故在新詩的藝術表現上致力追求「三美」原則。所謂「三美」指的是「音樂美」,即是要求詩的音節;「繪畫美」,即是要求詩的辭藻;「建築美」,即是要求詩的章句。在當時,講求音韻、節奏、格律,注重章句整齊、詞藻華美的「格律詩」一出,隨即風靡全國。
在民初白話新詩的發展上,胡適放下了第一塊鋪路石,拓展了人們創作新詩的視野,其於文學史發展的價值遠遠超過詩作的意義;聞一多的格律詩理論,試圖為新詩開闢一條藝術發展的新途徑,使民國初年的新詩發展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二人在新詩此一文類的發展上皆為舉足輕重的人物,影響極大。
◎有些文學評論者分文學為「載道」、「言志」兩派,認為前者是為道德教訓而文藝,後者是為文藝而文藝。試舉民國初年新文學中的女作家為例,闡述你的看法。
文學作品依其內容取材與不同的藝術手法,可分為「載道」、「言志」兩派,文學評論者多認為「載道」式的文學,乃是為道德教訓而文藝;「言志」式的文學,是為藝術而藝術、為文學而文學。以下將以民國初年新文學中的女作家為例說明之。
載道文學觀主導下的文學作品,多是扼抑浪漫思想,深具實用意義,或諷諭社會,或隱刺時局,或展現民間疾苦等;這類作品往往是現實的社會意義大於文學的藝術意義,民初新文學女作家群中的蕭紅就是好例子。蕭紅的小說處女作《生死場》奠定其於文壇的地位,此作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哈爾濱近郊的一個小村莊中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奮力抗日的故事。此外,堪稱蕭紅代表作的《呼蘭河傳》,更著力批判了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戕害,暴露了傳統禮教的種種弊端。蕭紅傑出的文學表現,被魯迅譽為「1930年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學者夏志清則稱美其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言志文學觀主導之下的文學作品,創作者的個人意志受到重視,文學無須擔負教化的責任,在表現技巧上,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充滿著自由的創作精神。民國初年「五四運動」前後的女作家丁玲,努力突破千百年以來加諸於女性身上的束縛與壓迫,在當時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奮力地展現了自主的生命力量,為文壇留下了獨樹一幟的文學作品。丁玲於1920年代晚期發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一書,為中國現代小說中首本女性主義思維的作品,使其一舉成名,小說中敘述了一位受到新思潮影響下的知識女性,追求情欲自主的過程,呈顯出女性在舊文化壓抑下的
苦悶與孤獨。
無論是「載道文學」抑或是「言志文學」,都是文學創作者抒發思想、情感的表現媒介,雖然創作背後的動機、想法與文學理念各自不同,但是表現出的文學珍貴之價值,卻絕對是一致的。
◎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的作家是誰?試述其人其作對臺灣新文學發展的意義。
發軔於1920年代的臺灣新文學運動,不但是臺灣人民文化抗爭和思想啟蒙的運動,並且更反映了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下,臺灣的文學創作者們如何積極重振臺灣人民族意識的過程,而賴和正可說是這個文學運動的先覺者與主導者。
日據時期的作家賴和,新、舊詩均佳,白話散文、小說兼擅,為臺灣新文學發展的奠基者、鄉土文學的先驅,替臺灣新文學「打下第一鋤,撒下第一粒種子」,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臺灣現代文學之父」、「臺灣魯迅」等;並因其於彰化行醫時,扶貧濟困、醫德可風,故另有「彰化媽祖」之稱。
賴和的新文學創作,皆是由關懷弱勢的角度出發,觸及了日據時期臺灣現實社會的多面性,包括了農工大眾的生活、婦女的地位、警察的問題等等,融合了臺灣方言和俚語俗諺,生動地描寫出臺灣社會方方面面的社會百態和庶民生活。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一桿「稱仔」〉,即強烈地批判了日本殖民體制對臺灣人民的經濟掠奪,指控日警欺凌善良百姓的殘酷行徑,顯現臺灣處在日本殖民黑暗時代的悲哀,並暗示受壓迫的人,應挺身對抗殖民者的不公不義。此作可說是賴和「寫實手法、理性反抗、鄉土色彩、人道關懷」的書寫特色之最佳註腳。
葉石濤先生曾經讚譽賴和:「替本省鄉士文學豎起了第一面旗幟,並且決定了此後本省籍作家應走的方向。」賴和兼具文采及內涵的文學作品,反映了受壓迫的臺灣人民,在日本殖民政權的不公不義之下,有冤難伸的悲慘人生。賴和悲天憫人的胸懷,反強權、反殖民的勇壯精神,映照其詩句「勇士當為義鬥爭」,正可作為其一生抗日以及為正義發聲的寫照。
◎1930年代的臺灣在南部地區出現一群「鹽分地帶」作家群,對於後來臺灣文學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試說明何謂「鹽分地帶」?並介紹代表作家以及作品特色。
臺灣於西元1930年代,文學活動的發展極為蓬勃,在南部地區出現了「鹽分地帶」與「風車詩社」兩大文學團體,尤其是其中的「鹽分地帶」作家群們,基於對社會的關注與對鄉土的熱誠,彼此集結組成文學社團,以地方鄉土為創作的核心主軸,鼓吹現實意識,對於臺灣文學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現茲將「鹽分地帶」文學介紹如下。
「鹽分地帶」為1930年代的日據時期,於臺南北門郡以佳里為中心所形成的文學團體,因佳里及其鄰近的濱海鄉鎮土壤中飽含鹽分,故有此一名稱。「鹽分地帶」作家群的作品內容多描寫鹽村的風物民情,寫作題材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帶有濃厚的鄉土色彩與現實關懷,展現了當地人民在貧瘠的自然環境下,勤勞樸實的美德與堅韌不拔的性格。
「鹽分地帶」此一文學團體主要以新詩創作為主,吳新榮為「鹽分地帶」的代表文學家。吳新榮出生於臺南縣佳里鎮,一生歷經日據與國府時期,有著殖民地知識分子飄泊的心靈,作品以新詩與隨筆為主,新詩尤享盛名。吳新榮的新詩創作充分地呈現出身為殖民地作家的特質,以家國、鄉土為創作主題,表現出高度的使命感及濃厚的孺慕之情。臺灣光復之後,吳新榮除了持續詩歌的創作之外,並致力於地方文獻的蒐集與南瀛歷史的編纂,其對鄉土的深切關懷,實在是用心良苦。
吳新榮所掌舵的「鹽分地帶」文學社團,高舉著「詩人之鄉」的旗幟,在臺灣文學的發展歷程之中留下了堅定的足跡。直至今日,「鹽分地帶」的文學火把依然持續傳遞著,臺灣的文學界仍不時於臺南北門舉辦「鹽分地帶文藝營」,這已成為南臺灣極為重要的藝文活動之一,「鹽分地帶」詩人們的文學精神因而能夠繼續傳承下來。
◎試就所知,說明臺灣1980年代以來原住民文學興起的背景?並舉二位重要作家、作品說明其文學風格與主題思想。
原住民文學興起於1980年代,此時正為臺灣社會面臨關鍵性轉變之際,不論在政治、社會、文化的面向上,莫不以臺灣「本土化」作為最強烈的改革訴求,原住民運動也於此時趁勝興起,在不斷抗爭中凝聚出屬於自己的「族群意識」。以抗議為主題的原住民文學亦在其中漸漸萌芽,作品在文字媒體上逐步取得發聲位置。以下茲將「原住民文學」的意義及代表作家概述之。
「原住民文學」簡述
起初此一文類被冠以「山地文學」之名,1980年代末則改為「原住民文學」一詞,這樣界定的調整可以看出評論者的焦點從以空間為主的「山地」,轉而關注於族群身分的「原住民」上,如此,更能清楚突顯原住民文學的意義所在。
由於原住民本身沒有一套完整的書寫語言系統,因此許多作家多藉助漢語寫作,然而雖是以漢語為書寫工具,原住民作家的作品與一般漢語的主流作品卻是大相逕庭,內容焦點多落在自我族群的重視,以及身分的追索與認同上。
代表作家
瓦歷斯‧諾幹:泰雅族作家瓦歷斯‧諾幹對於原住民弱勢處境有著深刻體悟,這些感受擴大其文學視野,讓瓦歷斯‧諾幹的作品展現出開闊的氣魄和格局。《番人之眼》、《山是一所學校》等作品充分表現出泰雅族雄渾、驃悍的風格,其詩、散文和小說經常獲獎肯定。回到山地部落推展母文化重建工作的瓦歷斯.諾幹,儼然已成為臺灣原住民族群的發言人。
夏曼‧藍波安: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作品中時時流露出對海洋的依戀,深刻地思考自身部族與海洋的關係,將領悟與感受化為一篇篇文章。《冷海情深》、《黑色的翅膀》、《老海人》等作品展現一個現代達悟人的自我認知與生命反思。身處於現代社會中,夏曼‧藍波安期盼新生的族人們,依然能夠認同自己的部族,找回自身與母體文化連接的臍帶。
長久以來,原住民苦難的生命經驗,使他們的文學筆觸、藝術造形以及文化反省,更能觸及到生命的本質和人性的底層,諸多動人的作品於焉誕生。
◎試舉例闡述你對「方言文學」的見解。
所謂「方言」,一言以蔽之,即是地方語言之意,最簡單的定義就是指特定地理區域中的語言。清末掀起詩界革命的黃遵憲,主張「我手寫我口」,也就是文學創作應該要朝著「言文一致」的方向發展。東漢王充《論衡》一書中說:「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可說即是為「文言一致」的文學概念下了一個言簡意賅的註解;而將「方言」運用在文學創作上,正可說是「我手寫我口」、「言文一致」的最佳表現形式。
在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長河裡,「楚辭」可說是方言文學的最佳代表,「楚辭」原指「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詩歌體裁,極富濃郁的地方色彩。
而現今的臺灣無論是「母語」或是「方言」,都極為多元,其中占據比率最高的為閩南語,或稱福佬話、河洛話,不過,現今應以「臺語」稱之則更為適當。1930年代初期的臺灣文壇,曾發生過一次「鄉土文學論戰」,以鄉土文學之名論臺灣話文之實,故於臺灣文學史上又名為「臺灣話文論戰」,引起多方論辯,最後討論的重點落在書寫工具的抉擇,亦即是要選擇「中國白話文」還是「臺灣話文」來表現,臺灣文學並進而思考該如何表記臺灣話文,是用漢字抑或是拼音文字。
有臺灣新文學之父美譽的賴和,在日據時期即以臺灣話文為媒介,展現臺灣人反強權、反殖民的民族精神。而臺灣方言文學的精采發展,其實在1970年代前後更是交出了漂亮的成績,例如鄉土文學作家王禎和,其鄉土語言運用的精準,堪稱其中翹楚。
其實,在文學作品之中,語言文字正是文學作品的實質,簡言之,文學就是語言的藝術,是創作者們傳達思想、情意的媒介。文學的第一個要素便是語言,文學與語言的關係不但密不可分,文學語言更要充分發揮語言的各種功能。是故,一位文學創作者,理應選擇最適切、最熟悉的語言文字來呈現自己的創作,「方言」往往不失為一個極佳的選擇。
◎同志文學及代表作家
學者紀大偉在《同志文學史》中指出「同志文學史就是臺灣的發明」,強調「同志文學」不僅僅可以視為一種「文類」,更可以視為一個「領域」,這個領域需要營造眾聲喧譁的文本對話環境,且進而說明「同志文學史」是一種和「主流歷史」互別苗頭的「公眾歷史」。紀大偉並提出「同志文學」重要的不只是「同志」,還有「文學」,以下茲介紹臺灣文學發展中同志文學的精采作品。
白先勇《孽子》
自從白先勇《孽子》一書後,同志文學在不斷備受爭議的潮流中逐漸受到重視,成為同志發聲與平權提倡的主要管道之一。解嚴之後臺灣政經轉變,使思想趨向多元與開放,於是乎同志小說的數量便如雨後春筍般逐年遽增,從跌跌撞撞的披荊斬棘到否極泰來,成為新世紀的文學寵兒。
《孽子》為文壇極早一部明白以同志族群為書寫對象的小說,因此多數人將其視為同志文學的先聲。對於早期臺灣而言,同性戀的概念相當模糊,同性情欲仍屬不可言說的禁區,尤其當時正值戒嚴,文壇充斥一片國族主義,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版,無疑震撼了文壇與社會道德的根基,更有著激勵同志文本往後發展的重大意義。
邱妙津《鱷魚手記》
邱妙津19歲時以〈囚徒〉獲得中央日報短篇小說文學獎,21歲〈寂寞的群眾〉獲得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1995年辭世後再以《鱷魚手記》一書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代表著作有《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等。
《鱷魚手記》一書可說是臺灣同志文學的里程碑之作。書中描繪女同志的身分認同、情感歸屬與自我探求,突顯同志身處傳統父權、異性戀的社會體系中,所遭受到的種種現實困境,呈現同志內心的矛盾、痛苦與孤絕,並隱含對異性戀霸權的沉痛批判。書中的「拉子」、「鱷魚」等詞也成為日後臺灣女同志的自我稱號。
臺灣在108年5月通過了「同婚專法」,隨著社會國際化與多元化的發展,同志與同志文學早已逐漸掙脫過往被排擠、被貶抑、被摧毀的種種難言的委屈,時至今日,這份「委屈」已轉化成強韌的力量顯現在創作與研究上,我們將可預期未來同志文學的發展勢必更是一片繁花的勝景。
◎「旅行文學」的蓬勃發展,可說是臺灣現今的「時代文學」,而早在1970年代的作家三毛,就已經以《撒哈拉的故事》一書,讓讀者領略到旅行書寫的美妙。請就所知敘述何謂「旅行文學」?並以三毛為例說明之。
「旅行」是文學中常見的書寫主題,文學創作者們以心靈感受天地,並以文字記錄下耳目所遇。中國古典文學裡多有精采的記遊之作,而在臺灣文學的發展中,清康熙年間來臺負責採硫的郁永河,將在臺之事寫成《裨海紀遊》,書中詳記臺灣北部的山川景物、風土民情,可說是為臺灣旅行文學的開創者。
而旅行書寫在臺灣成為顯學,卻是從1997年華航舉辦旅行文學獎開始,由1990年代末大盛發展至今,旅行文學已成為一個與飲食文學分庭抗禮的顯學,並且可說是臺灣當代的「時代文學」。
藉由旅行書寫,旅行者轉化了自我的旅行經驗,這「再現旅行」的過程中,作品呈顯的並非單純的僅是異地風景,尚須包括旅行者的觀點與感受,故學者鍾怡雯指出:旅行最根本的意義乃在發現自我與他者的「差異」,因而產生內省和反思。
從1997年華航文學獎至今,旅行文學已快速累積了一批為數可觀的創作成果,但是實際上,早在1970年代,作家三毛即已為旅行文學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她以「流浪」的浪漫姿態,成功地塑造出「浪跡天涯的奇女子」形象。三毛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將沙漠之行結合了異國戀情以及異文化探險,在當時旅行並不普遍的時代,為當時封閉的臺灣社會開了一扇窗,讓讀者見識到全然不同的異國風貌,展現了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特殊生命經驗,故白先勇說:「三毛創造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瑰麗的浪漫世界。」三毛突破了遊記傳統紀實的方式,將人物、情節予以「戲劇化」處理,並融合著散文、自傳及小說筆法,成就了一種傳奇浪漫的風格,書寫出帶著冒險色彩的「壯遊」經歷。
旅行書寫強調旅行是一種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尋找旅行,在旅行中尋找生活」,因此必須建立在豐富的旅行經驗和感受上,而非僅是旅行地點的異時空體驗。在全球化的今天,國與國間的跨界距離縮短了,「旅行」的意義似乎也快被消耗殆盡,因此我們在當代的旅行文學中,所看見的其實是旅行者美好、動人的「內心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