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不用擔心高普考體育行政運動社會學如何準備,常考考點、易錯題目,這邊都幫你做了篩選和彙整囉!題題皆附上詳細解析,同學們最容易搞混的觀念全部都幫你打通~考前高效總複習這樣做就對了!
【運動社會學】(108高普考考前重點整理)
一、運動社會學
定義:
運動社會學是屬於社會學領域,是以社會學觀點(知識、概念、理論)來研究社會事實、社會現象的一種科學,也是研究運動領域中的一門基礎科學。
研究範圍:
運動之社會化過程:主要在研究運動與社會化、運動與家庭、運動與社會階層、教育等問題。
運動和社會組織:包括運動團隊的動態結構、運動組織之功能、運動組織與成員之關係。
運動和社會制度:運動為社會之制度之一,它與其他如政治、教育、文化、經濟制度等都會相互影響。
運動之社會衝突:運動之社會衝突、攻擊、藥物使用等之偏差行為為運動社會中經常面臨之問題,亦是運動社會學研究的對象。
研究的主要目的
了解運動與其他社會生活方面之間的關係,例如與家庭、宗教、教育、經濟等之間的關係。
了解各種運動環境中之社會組織、團體行為及社會互動的方式。
了解影響運動及影響運動經濟之文化、結構及情境等因素。
了解運動中之社會化、競爭、分佈、衝突、社會階層化及社會變遷之過程。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典‧運動社會學》)
重要性(或意涵):
運動是社會的一面鏡子:藉由運動了解社會一切事情,包括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及組織中行為、社會互動關係及運作。
運動是社會現象呈現:運動被定義為:「發生於有正式組織或法人團體結構內,身體方面的制度化競爭」。因此社會學中的「制度化」、規範、角色、地位、社會關係之運作(合作、競爭、衝突)皆是了解、分析社會現象的重要知識與概念。
運動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現代社會,運動的普及、大眾化,使它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一部份。研究運動社會學即在了解社會生活。
運動所衍生社會問題:運動與種族、宗教、性別、階層、文化等密切相關,因而也衍生衝突及社會問題。
學科(學術)發展概況:
早期有關運動社會學的專書、論文相當少,大多數是屬於描述性、報導性的文章。二十世紀初,美國出現有關於遊戲場之研究論文。德國有運動於社會問題相關之書籍,則是1921年德國李莎(H‧Risse)所著。最早的專業性論文是1937年洛伊(Lioyd)。美國研究休閒、運動相關議題十分熱切,但蔚為風潮是在二次大戰之後。約自1970年代,英、美國社會學者、運動學者開始努力經營、探討這方面的領域。1980年代後,國際性運動流行,學者重視運動與媒體、全球化、商業化等議題,使運動社會學高度發展。因此專著、研究論文大量出現,產生不少專家學者。由於運動是現今社會生活的一部份,將來趨勢是「顯學」,日益蓬勃發展。
在台灣,早期研究此領域的學者甚少,大部分出身體育界。著名學者有王宗吉、邱金松、趙鋏等人。由於運動社會學研究較晚,不少是翻譯外國(英國、美國、日本)著作,藉由此了解研究議題動態。約自1970年代後,因為台灣社會學研究,尤其本土性研究累積豐富成果,加上外國留學返台學人增多,運動領域受到重視等因素,使得運動社會學倍受重視,研究者大增,也擁有豐富的成果。大學院校也大幅出現相關系所、課程,專業期刊論文也逐漸增加。1996年教育部公費留學即設有「運動社會學」學門。國家公務人員考試體育行政也設立「運動社會學」專業科目。在科技部人文處的教育學領域,也有「運動社會學」學門。2009年5月「台灣運動社會學學會」成立,推廣運動社會學學術研究與活動。
未來趨勢
運動全球化,包括它和地方與區域的運動實行,以及認同的議題。
對運動商業化的持續批判分析,包括贊助商、媒體企業集團以及國家和國際運動組織操弄的部分。
運動是有益的訓練還是高度危險傷害的運動訓練之間的矛盾逐漸引起專注,以及運動醫學的制度化。
大型運動賽會的產物(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等),包括相關的各層級政府、民眾的參與(或是沒有民眾)、土地的開發和建築業、奉獻給這賽會的空間以及對於環境的關懷。
重新關注社會階級中關於運動和身體活動的實踐和障礙,及其與性別和種族文化傳統的交叉關係,社會學理論給運動社會學提供了分析這些和許多其他令人關心的議題的詮釋工具。
三、運動與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
定義:某個文化優勢的群體(或民族、國家)以其傳播(或教育)方式壓制、修改,取代當地文化(當地文化深受此優勢文化影響)。
實例:
法國殖民地(越南、大溪地、馬達加斯加等)推行法語與法國文化。
歐美、日本等國用優勢傳播科技傳播其文化,影響其他國家(或族群)。
運動發展與實例
板球(Cricket,或稱木球),起源於英國,隨著十九世紀大英帝國盛世(新帝國主義)廣泛流行於大英國協或殖民地,如澳洲、紐西蘭、印度、巴基斯坦、南非、南太平洋群島、西印度群島等地。此項活動,通常於春季、夏季時期舉行,與秋冬季足球運動互補。
足球(football):現代足球運動,最早正式組織(足球協會)、比賽章則,皆源於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隨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文化傳播,廣泛流行歐洲、南美洲、非洲、澳洲,成為全球性體育運動。
台灣的棒球(野球)、高爾夫球運動是日治時期傳播、引進到台灣成為今日盛行的運動項目。
由於此類運動係由殖民帝國傳播或引進而來,也有學者稱之「殖民主義(colonialism)」。
四、帝國主義(Imperialism)與現代運動的傳播:
十五~十八世紀,西歐以其軍事優勢,征服非西方世界,拓展殖民運動,主要目的在於通商、傳教,此階段為舊帝國主義。十八世紀中晚期,工業化後,西歐各國(包括美國)國力更為強大,征服與占領非西方世界建立廣大殖民地,此時,軍事、經濟、政治侵略加劇,稱為新帝國主義。直到二次大戰結束,新帝國主義才大致瓦解、衰沒。現代運動傳播於世界,是西方新帝國主義擴張的結果。
現代運動起源於十九世紀的英國,英國此時為廣建殖民地「日不落帝國」,國勢達於高峰,文化經濟實力優長。英國大眾文化十分發達,運動項目與比賽十分盛行,運動俱樂部、休閒場所林立。隨著大英帝國文化傳播,將足球、排球、板球傳播美洲、亞洲、澳洲、非洲;賽馬也成為中國、香港、東南亞風靡的運動競賽(或賭博)。
中南美洲因受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的統治,不同運動相繼傳入,以棒球、足球、籃球、板球最盛行,呈現多元文化交融的結果。
美國在1854年打開日本鎖國政策後,美國及西歐棒球、籃球傳到日本。日本統治台灣、朝鮮半島之際,又將西方運動引到殖民地。
五、「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與運動
「後殖民主義」的名詞是個模糊、混淆的名詞與意義,在人文社會科研究中充滿爭議,但一般而言,是指二次大戰後,亞非新興獨立國家脫離殖民(帝國)統治(或稱第三世界),這些國家在政治上雖名為獨立自主,但經濟、文化上仍受原殖民地國家(新帝國主義)深切影響,有學者稱之「新殖民主義」或「後殖民主義」。這些原殖民地國家(如英、法、美、日本)不以軍事征服、暴力統治殖民地,而替代的是經濟、文化上的侵略、控制。
二次大戰後,工業化強國(歐美、日本)利用跨國公司、優勢傳媒科技,積極行銷商品,包括運動產業與活動給世界各地消費者,締造一個廣大市場(地球村),西方運動也隨之傳播世界。
美國運動產業公司如Nike、Adidas、Puma等贊助美國選手、球隊、比賽(如美式足球、職棒、職籃、高爾夫球、曲棍球等),藉由美國傳媒公司如ABC(美國廣播工司)、NBC(國家廣播公司)、FBC(福斯廣播公司)等行銷世界,獲取巨大利益,世界各地觀眾藉電視賽況轉播,欣賞運動競賽,了解美國運動及文化。美國運動成為世界性文化的一部份,美國文化的影響力也隨之傳播世界各地。
六、「超級巨星:麥可.喬丹」:NBA、跨國企業、傳媒三結合
喬丹(Michael Jeffrey Jordan, 1963~)是美國退休NBA超級明星,職涯主要效力於芝加哥公牛隊,球衣號「23」,在1980、1990年代稱霸NBA,被稱為「空中飛人」、「籃球之神」、「籃球大帝」等。他是極為優秀、天才的籃球員,在跨國企業、國際傳媒的形塑下,他成為美國文化、全球化的英雄與神話。
喬丹、Nike、23號
「標記、符號與意義,是當代經濟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Nike「勾勾」商標,與喬丹、23號休戚與共,密切相連。喬丹成為全球名人的品牌化商品。喬丹憑藉過人籃球天分之外,電視廣播、跨國企業贊助也扮演重要角色。
喬丹穿著芝加哥公牛隊23號球衣(Nike製造),在球場上,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術,與Nike電視廣告造神策略,共同創造奇蹟。喬丹不僅是運動選手,也是Nike集團成員,藉由傳媒行銷世界。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美國組成籃球「夢幻球隊」(Dream team),除了喬丹之外,半數球員如巴克利、羅賓森、史塔克頓、皮朋等皆是Nike集團代言人。在奧運上,美國夢幻球隊打遍天下無敵手,締造美國神話,令世人驚豔,不僅令NBA行銷世界,也替Nike創造無限商機。
Nike集團「超級品牌」藉喬丹等運動選手植入「運動文化網絡」中創造商機。這是一種新型資本主義,在全球文化經濟成形後,標記、符號與意義的成功典範。
在「空中飛人」喬丹的廣告中,Nike販售大量運動商品。其後喬丹又替美國麥當勞、可口可樂拍攝廣告,很快喬丹成為美國跨國企業代言人,向世界行銷,化身眾所皆知的商品符號,被視為「美國之光」。
由於23號是喬丹常見球衣,23號的符號象徵非凡的球員、頂尖的高手,無數榮耀紀錄,是籃球的「偉大夢想」,使23號不僅是個符號。喬丹也代表美國黑人也能實現夢想,跨越種族界線,晉升社經上流階級的代表人物。